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把握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等历史机遇,加速抢占未来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布局新产业发展领域。本报记者带您走进企业、走进实验室,去感知我省创新创造催生出的新产业、新技术、新市场,去感受全省产业格局中的潜力。

长宁-威远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宁201井脱水站。彭刚摄(视觉四川)

产能潜力

页岩气生产向年产百亿方迈进

□川报观察记者 李欣忆

长宁公司生产前线指挥部

四川长宁天然气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是国内首家页岩气企地合作企业,2017年该公司计划生产页岩气13亿立方米。

初秋的川南,谷穗金黄。记者从成都出发,沿成自泸高速公路南行,到达宜宾后转省道、转县道,5个多小时后,珙县上罗镇到了。

跟川南平常乡镇相比,上罗镇街头有两大不同:南来北往的车辆挂着京冀豫鲁鄂等地车牌,外地车居多;来来往往的人说着南腔北调的普通话,甚至英语,外地人居多。

这里,是四川长宁天然气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简称“长宁公司”)生产前线指挥部所在地。

与指挥部隔街相望,是全球最大的油田技术服务公司斯伦贝谢中国公司的办公地。长宁区块的页岩气产业“大蛋糕”,吸引了井场建设、勘探钻井、油田服务等众多企业。

走进指挥部,长宁公司勘探开发工程部部长李其荣正在部署生产作业管理方案,“第一口产量超1亿立方米的页岩气单井诞生了!”李其荣指着地图说,长宁H10-3井投产两年后,累计产量突破1亿立方米,是中石油第一口产量超1亿立方米的页岩气井。

10年前,长宁公司的大股东,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在四川率先启动国内页岩气勘探开发。

10年间,该公司探索出一套页岩气规模效益开发方法,包括页岩气综合地质评价技术、水平井体积压裂技术、水平井组工厂化作业技术、地面采输技术等;积累了地质工程一体化、高产井培育等页岩气规模效益开发先进经验;初步建成长宁-威远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等,培育了一批高产井。威远地区新开发的5口井,单井平均测试日产量比以前的井提高1.68倍。

扎实的产业基础,让长宁公司加快推进页岩气产能建设,2016年页岩气产量突破10亿立方米,2020年产量将达55亿—60亿立方米,预计2021—2025年,整个长宁公司的页岩气年产量将达100亿立方米,页岩气上产能开始“加速跑”。

点睛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页岩气开发首席专家 陈更生

四川页岩气资源量占全国的20.5%,四川的页岩气勘探开发关键核心技术水平、装备制造、油田服务能力、体制机制创新程度、产量等,也居全国前列。加快勘探开发,压力主要来自成本控制,但我们有信心。

公司采用“工厂化”作业平台的开发模式,5年来,页岩气单井钻井成本由1.3亿元缩减至5000万元。2016年,长宁区块单井测试日产量26.3万立方米,实现翻番,这为大规模开发奠定了基础。

产值潜力

9年产值翻300倍 企业底气哪里来

□川报观察记者 熊筱伟

四川石墨烯应用产业技术研究院

研究院由大英聚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与多家高校共同设立,是石墨烯新技术、新产品研发的协同创新平台。

9月19日,记者一走进位于遂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创业孵化中心的四川石墨烯应用产业技术研究院(简称“研究院”),就看到其控股单位——大英聚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宣传画,“发展目标”一栏写着:到2025年全产业链实现工业产值300亿元。

“去年,公司产值首次超过1亿元。”该公司总经理邱玮告诉记者,这意味着产值要在9年内翻300倍。

目标如此大胆,“底气”一方面来自石墨烯这位“新材料之王”,石墨烯具备超薄、高强度、导热性、导电性、透光性极佳等特性,可广泛应用于各产业领域。另一方面,希望来自这所成立仅4个月的研究院。“把石墨烯前沿技术产业化,实现产业爆发式增长。”邱玮说。

9月19日下午4点10分,记者在石墨烯基PCB平板式电机实验室看到,项目负责人杨鑫正在测试电机转速,“1分钟8000到1万转,比想象中好。”他测试的电机,厚度、大小和笔记本相似,这是无人机的新“马达”——石墨烯基电机,比普通无人机电机大约薄一半,对无人机来说,这意味着滞空时间、飞行距离的大幅增加。根据计划,石墨烯基电机生产项目将于年内实现小批量生产。

穿梭于不同的实验室,记者见到更多运用石墨烯技术的“黑科技”:能同时发电、加热的太阳能光伏板,重量只有普通防弹衣五分之一的新型防弹衣……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黄迎春介绍,目前有在研项目5个,拟定研发方向超过15个。

再看院内研究人员简历,从加拿大科学院、加拿大工程院两院院士到长江学者,再到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数十位科学家有着耀眼的科研头衔。

“科研人员带着项目过来,与我们产学研合作。”邱玮说,研究院为科研人员提供场所、设备、资金、全职助手等支持,成果产业化后,按“科研人员70%、研究院30%”的比例分享收益。“对科研人员来说,这是成果转化的平台;对公司来说,这是借助顶尖学者实现技术产业化的通道。”

研究院本身就是产学研合作的产物。据介绍,研究院虽由大英聚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控股,但电子科技大学、西南石油大学均参与投资,并将吸引更多高校院所注资。

记者离开时是傍晚6点半,操着天南地北口音的科研人员陆续走出研究院。“现在还不太好打车,过两年做石墨烯产业的企业多了,这儿就会热闹得很。”一位来自北京科技大学的研究人员笑言。

点睛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 孙学良

目前,石墨烯市场需求尚未全面打开,石墨烯还缺乏很成熟的、可以商业化的应用,改变这一情况需要一些时间,时间长短取决于资金投入、企业和政府重视等因素。当然,投资这个领域是值得的,因为有光明的预期,具备太多很有潜力的产业化方向。

不管是石墨烯的制备还是应用研究,中国如今都走在全球前列,也完全可能率先实现商业化突破。而我知道,四川在这方面已有相当的基础,四川企业可以根据目前产业需求和研究基础,选择一些重点方向,比如电池、传感器等领域寻求突破。

市场潜力

“四川造”北斗产品走出国门

□川报观察记者 祖明远

九洲电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作为典型的军民融合产业,九洲电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北斗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目前产值已达10亿元。

9月18日,四川九洲电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九洲集团”)大楼里,身穿蓝色工作服的研究人员正在屏幕前忙碌着。通过这里的“智游星”操作中心,可以与25个使用九洲集团北斗智能终端的5A级景区联系,为其提供游客定位、智能解说等服务。这款“智游星”产品发挥作用的关键,在于其中的北斗卫星导航模块。

在9月18日开幕的第三届军民融合发展高技术装备成果展览暨论坛活动上,这款产品在为观众提供解说服务之外,还根据观众在不同展品前停留的时间,为观众制作了一份特别礼物——记录其展馆行踪轨迹的明信片。“这是国内首创的基于卫星导航的展览实时监测服务平台。”四川九洲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邢保振告诉记者。

这款高科技产品的设计初衷,是为旅游市场服务——通过携带终端,在景区内享受实时的讲解服务以及一键呼救等安全定位功能。

在邢保振眼里,这样的跨界“混搭”并不意外。作为中国自主发展、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提供的时空位置服务,可以与传统产业实现“化学反应”,催生出全新的服务和产品。

以这款“智游星”产品为例,自2017年2月正式上线以来,已在国内25个5A级景区得到应用。9月18日,记者在九洲集团大楼里看到,工作人员正在紧张地调试设备。西藏自治区正与九洲集团对接,计划10月起逐步在其11个景区内统一采用该产品。预计到今年底,该产品有望覆盖50个5A级景区,为超过5000万游客提供服务。

四川北斗产品也开始走出国门。九洲集团的北斗卫星导航应用产品,已进入捷克等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行实际测试。“市场潜力巨大,我们正在发力。”邢保振说。

点睛

电子科技大学格拉斯哥学院院长 赵志钦

四川的北斗卫星导航产业基础很好,特别是四川在“三线建设”中积累的军工科研技术,进入北斗民品领域后将充分发挥作用。

北斗产业是一个大产业,很多企业看好这一领域,正在开发应用产品。但要避免低端层面上的无序竞争,就要从产业联盟或产业规划的层面进行整合。这需要充分了解四川省内北斗核心企业的优势,对彼此发展方向有所区分。还可以由联盟出面,对相关应用产品进行整合,从而实现资源共享互补。

编辑:马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