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龙芽”省级区域公用品牌引领

川茶开启崛起新征程

峨眉山市高桥镇寨子村茶园。

□暮冬 (图片由四川省川茶品牌促进会提供)

5月9日—12日,第十三届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在成都世纪城国际会展中心举办。以“茶源天府·共享未来”为主题的本届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上,“天府龙芽”省级区域公用品牌携“蒙顶山茶”“峨眉山茶”“米仓山茶”“宜宾早茶”“川红工夫红茶”等区域公用品牌集体亮相。

视野放宽,今年3月30日,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举行的“2024川行天下·川茶出海(俄罗斯站)龙都香茗专场品鉴会”上,“天府龙芽”尊龙红茶等川茶单品引来争相品茗。时间再往前,2023年11月15日,在首届中国(黑龙江)国际绿色食品和全国大豆产业博览会上,开馆不到一小时的四川“天府龙芽”地标馆就人潮涌动。再次进军东北市场的川茶,在“天府龙芽”的带领下散发出独特的茶香。

放眼未来,“川茶出海”系列活动即将全面启动,在“天府龙芽”的引领下,助力更多川茶企业和产品走出去、拓展全球市场。从去冬到今春,在“天府龙芽”带领下,川茶动作频频,踏出“走出去”的鲜明节奏,不断拓宽川茶的销售渠道,改写川茶的销售版图和产业格局,从一个侧面印证着十年来“天府龙芽”引领川茶品牌崛起的历程。

锚定“川茶图强”目标,

下好打造省级区域公用品牌“先手棋”

茶马古道上,马蹄声声、驼铃阵阵——从历史深处飘来的茶香,见证着四川这个茶叶故乡的深厚底蕴。

巴蜀大地上,茶园连片、歌声起伏——加快发展的川茶产业,迎来又一轮全链条崛起的大好机遇。

历史与现实交汇,塑造了川茶独特的产业格局:全省茶园面积和毛茶产量均稳居全国前列。

多年来,川茶产量大,但加工端的“小、散、乱、弱”短板同样突出,“千家万户种茶、千企万厂制茶、千牌万品卖茶”,缺乏全国性品牌和龙头企业,川茶在品牌影响力、综合产值等方面均与产茶大省的地位不相匹配。

推进川茶高质量发展,这是从业者与行业主管部门的共识。

战鼓在2014年擂响——当年初,省政府印发出台川茶产业发展重磅文件——《关于加快川茶产业转型升级建设茶业强省的意见》。这是首次以省政府名义制定茶业强省“路线图”,提出强基地、搞加工、畅渠道等诸多川茶图强的举措。

这套“组合拳”中,品牌建设被摆在突出位置,被明确为引领茶业强省建设和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先手棋”,以加快川茶由“原料出川”转变为“品牌出川”。

方向明确,行动有力。2014年12月,四川省川茶品牌促进会成立,130多家茶业“川军”抱团启动大品牌培育。随后,川茶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办公室启动川茶品牌推选,经有关部门同意,川茶集团原创品牌“天府龙芽”被确定为川茶省级区域公用品牌。2016年5月5日,在第五届中国·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上,“天府龙芽”正式向全球发布。

作为覆盖面广、层级更高的川茶品牌,“天府龙芽”突出“天府”的地域和文化特色,符合四川名优茶以芽形茶为主的特点,又融绿、红、黑、青、白、黄六大茶类于一身,可以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并提供定制化服务。业内人士认为,“天府龙芽”是全国茶行业第一个省级区域公用品牌,不仅是川茶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更在中国茶叶发展史上首次实现“一壶香茗品尽六大茶类”的创新。自此,四川有了独具标志特征、见名知产地的茶叶“名片”。

在此基础上,建立“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川茶品牌体系,汇聚全省全行业的资源和力量,推动茶业强省建设迈出新步伐。

品牌引领川茶崛起征程,

带动种植加工销售全链条转型升级

50家,这是2016年正式发布以来,全省获得“天府龙芽”品牌使用授权的企业数量。

1200亿元,这是2023年川茶综合产值,不仅连续三年突破千亿元大关,更跃居全国前列。

省级区域公用品牌打造究竟带来怎样的变化?答案是全链条转型升级。

品质是品牌的基础。严守底线、全链条提质,是“天府龙芽”品牌崛起的密码。自创立以来,省级层面就划定一条“红线”:并非所有的川茶都可以叫“天府龙芽”。唯有符合各项标准且实现全程可追溯的产品,在指定核心基地采摘的优质芽茶并通过独有的生产工艺和精选之后的茶叶,才具备申请“天府龙芽”区域公用品牌的使用资格。已获得使用授权的企业,如出现品质等方面的问题,也将采取“一票否决”,以此守牢“天府龙芽”产品质量安全的“防护网”。

2019年初,36家首批获准使用“天府龙芽”省级区域公用品牌的茶企名单出炉。随后,前述企业的产地、投入品、加工线等领域抽查走向制度化和常态化。严格的制度管理让“天府龙芽”品牌使用授权产品在生产端、制造端形成26个标准化工序。

在蒙顶山茶核心产区雅安市名山区,从2014年至今,借助入股、流转和托管等方式,实现茶园的规模化种植和新品种、新技术集成推广应用,同步构建茶园投入品监管体系,以及采摘加工的绿色化技术标准体系。同时,全区200多家加工茶企陆续向4个加工园区汇聚,并整合成约40家年销售额5000万元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在“块头”壮大的同时,加工端设备持续加快迭代更新,实现由过去的作坊化加工向标准化迈进。

在全国同纬度地区春茶上市最早的宜宾,借助“天府龙芽”核心产地建设,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加快推广,逐步实现产地周边茶园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良种化、数字化、宜机化。当地每亩茶园的产值由2013年的4000元左右提升至2023年的1.1万元左右,成为名副其实的乡村振兴支柱产业。

观一隅而知全貌,自“天府龙芽”省级区域公用品牌创立以来,川茶全链条步入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数据为证,2021年,四川茶叶综合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提前一年达成产业发展目标。2023年,全省茶园面积稳定在590万亩左右,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良种化、数字化和宜机化的种植水平持续提高,茶叶机械化采收水平再创历史新高,构筑起冲刺2000亿元综合产值的扎实底座。

加快汇聚品牌力量,

持续带动更多川茶产品出川、出国

在“天府龙芽”品牌发展的历程中,一个个精彩故事记录着品牌擦亮的轨迹——

2016年7月,2016年第三次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在成都举行,“天府龙芽”成为会议唯一指定用茶;

2016年9月,在“开放的中国:看四川·看世界”全球推介活动上,“天府龙芽”被赞为“川茶之精品”;

2017年,“天府龙芽”被国际茶叶委员会授予“世界名茶”称号;

2017年5月,在首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上,“天府龙芽”展区斩获8亿元意向订单,海外订单突破亿元;

2018年3月,“天府龙芽”宣传广告亮相美国纽约时代广场的“中国屏”,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同一年,“天府龙芽”获颁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设立10年来,“天府龙芽”频频亮相国内外高端舞台,展示出川茶精制与高端的全新形象。品质筑底、品牌擦亮,“天府龙芽”的影响力和好感度持续跃升。2023年,在全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选中,“天府龙芽”凭借品牌价值43.21亿元的成绩,位居全国前列。同期,“天府龙芽”品牌产品已覆盖我省11个市(州)32个县(市、区),成为四川辐射茶园和产区最大的茶叶品牌。

品牌擦亮,川茶加快“出圈”、出川。过去十年来,蒙顶山茶、峨眉山茶、米仓山茶、宜宾早茶等“三山一早”优势产区资源汇聚在“天府龙芽”旗下,抱团集体出川。仅去年,就陆续走进北京、乌鲁木齐和哈尔滨等目标销售区域,加快川茶出川的步伐。

更大的市场还在开拓。2023年以来,以“天府龙芽”品牌使用授权企业为主体,川茶加快开拓中亚、东南亚和欧美市场。在全国重点产茶县乐山市夹江县,2023年出口绿茶上亿元,成功在中亚等地设立茶叶海外仓。

更新的销售方式接踵而至。过去三届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上,参展的采购商数量迭创新高。值得称道的是,电商龙头参展数量越来越多,加快拓展川茶的销售渠道。

不仅有新渠道,更有新业态。依托茶园优势,全省各地纷纷加速农旅融合培育富民新业态。仅今年春茶开采期,各茶叶主产区的县(市、区)先后举办茶叶采摘节等重点文旅活动,集中推出茶叶旅游精品路线和研学游、农事体验新业态。

在“天府龙芽”引领下,川茶正在加快抢占发展发展的制高点。蜀乡大地上,产茶大省蝶变图强的愿景正在加快成为现实。

提质增效发力布局精制川茶

一片叶子泡出“川字号”特色产业千亿产值

俯瞰泸州市纳溪区梅岭村万亩茶园。

□莹莹 (图片由四川省川茶品牌促进会提供)

初夏时节,四川近600万亩茶园冒出新一茬嫩芽,产值占据全省茶叶年产值40%的夏秋茶蓄势待发。根据产量和市场走向预判,今年川茶综合产值将再次迈过千亿元大关。回首2018年,锚定做大擦亮农业大省金字招牌和围绕冲刺千亿产值目标,四川启动精制川茶产业建设行动。一系列动作不断。2021年8月,全省精制川茶产业培育现场推进会议召开,总结精制川茶产业发展情况,加快川茶振兴步伐。2022年底,省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推动精制川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富民增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全面推动精制川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项项成绩喜人。2021年全省川茶综合产值首次突破1000亿元,销售额位居全国第三,提前一年达成产业发展目标。2023年,引领宜宾早茶、蒙顶山茶、峨眉山茶、米仓山茶“三山一早”公共品牌的省级区域公用品牌——“天府龙芽”品牌价值增长到43.21亿元,品牌打造工作取得重大突破。

精制川茶,如何“泡出”千亿产业版图?

谋篇布局

打造精制川茶加工区,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南至泸州、宜宾,北到广元、达州,数千年来,根植于蜀乡大地的茶园飘来阵阵茶香,向世人展示四川茶叶优势产区的底蕴。

四川是种茶、饮茶发源地之一,是茶树原产地、产业加工起源地、全国名优绿茶产区。2014年前后,四川产茶县(市、区)就达120多个,茶园面积和毛茶产量均位居全国前列。

得益于特殊的气候条件,川南等地的绿茶2月前后即可采摘,比其他产区提前15天至20天,“看着春晚品春茶”,全国同纬度最早、错峰上市的独特优势愈加凸显。

得益于先天优势,四川一度“千家万户种茶、千企万厂制茶”。2018年,全省175户规模以上茶加工企业完成产量11.1万吨,精制茶加工产业已有一定基础。

与此同时,一个难题长期困扰着川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四川产茶县多达120余个,茶叶商标超万件,但70%以上茶叶以原料、初加工形态外销,4000多家茶企中规模以上企业仅占4%。

企业“小、散、弱”,品牌缺失,川茶亟需打破发展障碍。2018年,锚定做大擦亮农业大省金字招牌和围绕冲刺千亿产值目标,四川启动精制川茶产业建设行动。

在此背景下,如何谋篇布局?

四川锚定全链条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聚焦种植、加工、经营主体培育等多个环节与关键领域协同发力,打响精制川茶的“发令枪”。

种植方面,借鉴成熟经验,锁定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个目标,四川提出以农业产业园区这个农业现代化的载体和平台建设为抓手,在重点茶区分级分批创建、扶持现代农业产业园。提升全省茶叶生产基地规模、产量,重点提高机采面积,培育茶产业重点县。

加工领域,立足资源禀赋,四川提出重点发展以名优绿茶为主,工夫红茶、茉莉花茶和藏茶为辅的“一主三辅”优势产业及产品,布局和打造川西名优绿茶、川南名优早茶、川东北富硒茶、川中茉莉花茶、工夫红茶和藏茶的6个精制川茶加工区,认定300家“精制川茶清洁化加工示范企业”,提升川茶整体加工水平。

培育经营主体,围绕形成以销售收入10亿元—50亿元的大企业大集团为引领和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小巨人”、成长型中小企业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四川全力打造引领川茶高质量发展和产业崛起的“领头羊”。

有目标也有路径,作为茶产业大省,四川坚定迈出精制川茶发展的新步伐。

重点突破

围绕生产、加工着力点,加快川茶振兴步伐

3月,漫山茶树在薄雾包裹中抽出嫩绿的新芽,作为茶马古道途经地的攀枝花市盐边县国胜乡又热闹起来。

国胜茶叶现代农业园区是攀枝花市四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国胜乡共种植茶叶万余亩,年总产值达1亿元,主要品种有福鼎大白茶、名山213、名山131和云南大叶种,高品质的原生态高山有机绿茶广受茶叶爱好者和茶商关注,是当地群众致富增收的“金叶子”。

提升茶叶种植加工水平、培育经营主体、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在四川布局发展精制川茶产业后,当年川茶就收获惊喜。

2019年,川茶产业呈现出“基地规模逐步扩大、毛茶产量稳中有升、综合效益大幅提高”的良好发展态势,四川茶园面积达到575万亩、产量31.3万吨、毛茶产值27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6.3%和18.7%,综合实力跃居全国第2位。

如何持续提升川茶综合产值?答案是——找准突破口与着力点,加快川茶振兴步伐。

2021年,四川提出实施精制川茶产业培育“六大行动”,以茶园提升、茶企培育、单品突破、品牌打造、科技兴茶、川茶出川为抓手,改造低产低效茶园,提高茶叶加工自动化、清洁化水平,培育在全国叫得响的明星单品,加大川茶科研攻关力度,助推高端茶走出去。

2021年,全省川茶综合产值首次突破1000亿元,销售额位居全国第三,不仅提前一年达成产业发展目标,也让川茶成为继川猪、川粮油、川菜、川果、川牛羊之后,又一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的“川字号”优势特色农业产业。

2022年底,《意见》对精制川茶产业提出更高要求,围绕绿色基地建设、清洁化加工、科技服务等方面,四川重点在生产、加工等方面逐个突破。

建设绿色生产基地。充分发挥“两带两区”比较优势,以国家(省级)茶产业集群、产业强镇、现代农业园区等项目为抓手,推广种植特色优的新茶树种,应用“两个替代”绿色生产等先进实用技术,在适宜区推行水肥一体化设施、数字茶园等建设,推进产业基地向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良种化、数字化方向发展。

提升精制茶加工水平。支持龙头企业依托原料基地建设初加工厂,规范加工厂房建设,改造升级初加工设施设备,建设标准化“第一车间”。推广应用连续化、自动化、专业化加工设备,规范工艺流程,加强设备更新,完善仓储、保鲜等设施,提高分等分级、产品包装等能力。持续支持茶企、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入驻国家和四川省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保障茶产品质量安全。

兴产富民

让更多农民共享产业发展成果

4月初,巴中市巴州区天马山镇茶叶种植基地内,几百名采茶工人身挎茶篓,手指翻飞,熟练地从茶树上摘下“一芽一叶”。

“今年春茶产量预计将达到6吨,茶厂生产效益将达到600万元,比去年增加效益50%,今年底村集体将张榜分红!”天马山镇狮子寨村党支部书记余安波介绍。

四川70%以上的茶园分布在盆周山区,茶产业是当地的主导产业,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如何让更多农民共享川茶产业发展成果?回答好这个问题,才能真正实现川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意见》提出目标,到2025年,全省茶叶种植面积保持基本稳定,亩产值持续增加,毛茶产值达到400亿元,综合产值超过1300亿元,带动全省500万茶农增收、300万从业人员就业。

种茶农民要提升收入水平。全面开展茶区农民技术培训,培养一批种茶技术能手、职业农民。鼓励企业采用“订单农业”“公司+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建立保护价托底收购、以质定价分级收购等密切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的收购方式。

在泸州市纳溪区,当地的茶叶专业合作社带领茶农了解茶叶市场信息、考察茶叶品种、学习茶叶管理技术、引进先进采茶设备,助力茶农增收致富。

“为保证茶叶质量,专业合作社举办茶叶种植、加工等专业培训,召集当地茶农参加,学习新技术、新知识。合作社还会提供加工服务或销售机会,以促进茶叶销售。”当地茶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周世庆说。

拓展产业功能助农增收。鼓励企业围绕加工、精选、包装等生产环节,与农户建立稳定的合作机制。支持发展生产型社会化服务组织,培养一批种子种苗、统防统治、机采机收、市场营销等专业化、社会化、职业化新型农民。推进茶旅康养一体化发展,鼓励茶区农民开办“茶家乐”、特色民宿,提供茶事体验等服务,鼓励农民开展电商直销,拓宽增收渠道。

壮大集体经济带动农民增收。支持村集体以土地资源、闲置资产、生产发展资金等为股本与茶企开展股份合作,推进农村集体资产增值增效,通过股权量化促进农民增收。鼓励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户建立“流转有租金、务工挣薪金、经营赚现金、按股金分红”的茶产业发展利益联结机制,增加农民收入。

新目标、新作为。放眼未来,精制川茶将“泡出泡出”更广阔的产业版图!

茶博会高端平台

折射川茶“走出去”和“引进来”奋进姿态

青神县罗波乡官斗山村引入龙头企业后,当地的茶园已打造成景区。

□明亮 (图片由四川省川茶品牌促进会提供)

初夏时节,一场小雨过后,天气放晴。在乐山市夹江县的出口茶备案基地,茶树新叶已经蹿得老高,茶农正在抓紧采收鲜叶,送往附近的茶厂加工。夹江县忙碌的夏秋茶生产拉开了帷幕。“我们最近也在生产今年的第一批夏秋茶,这些都是准备出口的,近期省内的大型茶业展会我们也在积极参加。”四川省洪椿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所说的展会,正是即将开幕的第十三届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以下简称“本届茶博会”)。

5月9日至12日,以“茶源天府·共享未来”为主题的本届茶博会将在成都世纪城国际会展中心举办。首届茶博会创始于2012年,10多年来,通过“茶博会”这个高端平台的持续推介和各方努力,川茶影响力持续提升,川茶文化、川茶产品正更好地走出四川、走向全国、广销世界。通过往届与本届茶博会的对比,可以看到川茶“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全新变化。

参展规模更庞大:

企业和品种创下历史新高,折射出川茶产业的成长与进步

茶博会已连续举办了12届,现已成为规模大、规格高、影响力强、国际化程度广的专业性茶展。举办这样的专业茶展,旨在为四川乃至全国茶界搭建一个开放合作、共赢共享的交流平台。

在前不久举行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向媒体透露,本届茶博会将为大家呈现许多新的特点和亮点。

首先是展会规模更大。本届茶博会参展省份新增6个,达到20个。统计显示,政府组团参展的有9个,展览面积达到7万平方米。此外,还有近2000家中外企业参展,集中展示六大茶类、新茶饮、茶生活、茶文化、茶科技、茶旅游等领域上万种新产品、新业态。这些,均为历届之最。

展场设计规划更新颖。本届茶博会设置达州主题馆、川茶品牌馆、全国名茶馆、茶器美学馆以及供销合作专区、新茶饮专区、茶机械包装专区、境外专区等主题展馆和特色展区。在此基础上,实现从单纯“卖茶”到综合性展会的蜕变。

2012年举行的首届茶博会,旨在为全力打造千亿茶产业、展示川茶品牌、扩大川茶知名度和影响力搭建一个专业有效的交流、贸易平台,当时邀请了四川、安徽、福建、浙江、广东、湖南、贵州等省份和印度、斯里兰卡、越南、韩国等国家的茶商参展,展销品种仅有绿、红、青、黄、白、黑六大茶类。2013年,第二届茶博会的规模略有提升,展出面积达到3万平方米,共展出绿、黄、红、白、黑、青六大茶类的2000多个品种,开始设有四川名茶馆、百家争鸣馆等六大展馆。

展会规模之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四川茶叶这十几年的成长与进步,特别是产业综合实力的大幅提升。

2011年,我省茶园面积仅为348.6万亩,总产量18.5万吨,总产值86亿元。当时,四川敏锐意识到,川茶要进一步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品质、做大品牌、做强市场,要将川茶做成品质过得硬、品牌叫得响、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茶。

截至目前,四川已培育建设8个国家级农业产业(茶叶)强镇、6个省级农业产业(茶叶)强镇。同期,全川建成茶产业省级现代农业园区22个,国省级省级优势特色产业(茶叶)集群各1个。去年,全省茶园面积稳定稳定在590万亩左右,毛茶产量42.4万吨、毛茶产值403亿元。同期,全省茶产业综合产值达到1200亿元。无论是面积、产量、效益,川茶的关键指标均位居全国一流水平。

效益还体现在更为具体的种植端。目前,全省千亩以上的专业村达到1090个,占全省茶园总面积的50%以上,茶产业已成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去年,四川茶农人均茶产业收入5000元以上。一片茶叶,泡出了四川乡村振兴支柱性新产业、致富新抓手。

参展主体更多样:

“朋友圈”更大、“供应链”更全,见证川茶“优中选优”的蝶变之路

报名企业太多,因此必须“优中选优”——这是本届茶博会组委会的一致感受。

数据显示,今年报名参展的企业热情高涨、数量巨大。但由于规模限制,必须精挑细选。尽管如此,本届茶博会仅参展的头部茶企就达到了600家。

纵向对比来看,首届茶博会销售企业多、采购商少。本届茶博会有大量国内外的采购商,也有省外的销售商。茶博会连续举办多年后的蝶变,背后是川茶和展会影响力的“双增”。

不仅是参展主体的规模数量,参展的质量也提升明显。以本届茶博会设立的川茶品牌馆为例,将汇聚四川名优绿茶、工夫红茶、茉莉花茶、藏茶等优势品类,以“天府龙芽”省级区域公用品牌为代表,全面推出“蒙顶山茶”“峨眉山茶”“米仓山茶”“宜宾早茶”“川红工夫红茶”等区域公用品牌和重点企业品牌,彰显川茶的深厚内涵。

2014年,省政府一号文件首次聚焦川茶,正式印发《关于加快川茶产业转型升级建设茶业强省的意见》,提出要把四川建成国内外知名的茶叶生产、加工和贸易、文化基地。同年,四川省川茶品牌促进会成立。经行业推举和省级业务主管部门核准,川茶集团在“叙府龙芽”主品牌基础上升级的“天府龙芽”,被确定为川茶省级区域公用品牌。从此,汇聚在“天府龙芽”的旗帜下,优质川茶抱团成势,共同育品牌、提品质、扩渠道。

经过近10年培育打造,川茶的品牌塑造也越发有力。以“天府龙芽”省级区域公用品牌为例,作为四川唯一列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的特色农产品品牌,经过积极培育、推介,目前已具有较大的引领效应、拓展空间和发展潜力。2023年,“天府龙芽”省级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到43.21亿元、排名全国茶业品牌前列,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幅提升。

除了省内外茶企积极参展,本届茶博会的全球化影响更加广泛。

据悉,本次展会将设置国际合作馆,展示斯里兰卡、印度等国家和地区的特色茶叶、茶食品、茶餐具以及特色茶器。展会期间,还将充分利用“川行天下”契机,启动川茶出川出海(俄罗斯站、马来西亚站、中国香港站)活动。本次展会还特邀驻川、驻渝领事馆及涉外机构、亚太贸易协定工商会领导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及地区贸易组织、采购商、跨境电商参加。

内容形式更丰富:

跨界联动更新颖,展会线上线下的融合程度更高

4月底,在本届茶博会的新闻发布会上,一个特色亮点——“逛茶器,解锁千年名窑”也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

好茶要有好器配。茶与瓷器作为传统文化的两块瑰宝,相互关联密不可分。据了解,本届茶博会将有来自景德镇的数十家陶瓷企业组团参展,为茶友全方面展现“瓷都”景德镇千年陶瓷文化;还有来自宜兴的数十位紫砂大师携各自紫砂壶精品与广大壶友见面。

在茶器美学馆中,还汇集德化白瓷、汝瓷、禹州钧瓷、龙泉青瓷、钦州坭兴陶、建水紫陶、建阳建盏等各类名窑名品,以及琳琅满目的铁壶、银器、铜艺、煮茶器、茶人服、沉香、花艺等茶生活产品。参会者还有机会与百名工艺美术大师和非遗匠人面对面交流,提升美学鉴赏能力,满足对美好茶生活的精神追求。

从单纯售茶卖茶,仅与制茶售茶企业对接,到如今集品鉴、体验、文旅活动于一体,供应链企业齐聚,见证的是川茶崛起之路。

崛起,体现在一系列活动设置上。为让广大茶友充分领略中华茶文化的无穷魅力,本届茶博会期间还将举办推介、沙龙等活动30余场。首届全国绿茶产区发展大会和2024科技赋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的落户,将进一步巩固四川名优绿茶产区的形象和地位。首次聚焦重点帮扶县域的产茶县举办的茶主题产销对接活动,将为欠发达县域带来更多商机。更早之前,联动2024年成都世界园艺博览会,“天府龙芽”省级区域公用品牌授权使用系列产品向全球客商展示川茶形象。

本届茶博会主题市达州市也将“重磅出击”,专门设立总面积3000平方米的主题馆,用科技感满满的沉浸式氛围,生动展现“巴山青”“万源富硒茶”“大竹白茶”“宣汉漆碑茶”等达州茶叶的优良品质、茶旅相融的生态环境、和美乡村的美丽画卷,向观众传递“杯里乾坤大,茶中日月长”的共鸣理念。同时,还将举办2024年“巴山青”品牌推介暨《中国茶全书·四川达州卷》发布会,以及多场新品发布暨春茶品鉴会。

线上线下全方位互动。线上,搭建网络直播间,开展“茶博会百万流量免费送,带你一起上热搜”活动,开展在线推广、在线洽谈,营造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的逛展体验。线下,将先后举办成都老茶馆文化沙龙等活动,全面宣传川茶与茶馆的前世今生。

跨界与融合更加深入。展会之上,将多角度展示茶与茶具、茶与好水、茶与名窑名瓷、茶与文创、茶与数字、茶与金融,力求促进“茶+”“+茶”的融合发展。

更加丰富,更加活跃、更高规格,茶博会以一种全新的姿态,托举川茶更加美好的未来。

加速冲刺2000亿元产值

五大行动护航 加快建设现代茶产业强省

乐山市五通桥区万亩茶园。

□暮冬 (图片由四川省川茶品牌促进会提供)

连续三年综合产值突破千亿大关、产业规模持续扩张——这是川茶交出的奋斗答卷。

连续多年茶园面积、单位面积产值、品牌影响力稳步提升——这是川茶产业昂扬向上的奋进姿态。

奋斗与奋进,澎湃川茶继续前行的力量;奋斗与奋进,绘制川茶再攀高峰的蓝图。

时间回到2022年,这一年年底,在川茶产业提前一年撞线千亿产值之后,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精制川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富民增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30年川茶综合产值突破2000亿元的现代茶产业强省建设目标,勾勒出川茶全面崛起的“路线图”。

蓝图明确,“路线图”清晰。锚定目标,启动实施“做强基地、做优加工、做响品牌、做大龙头、提升效益”五大行动。新时代新征程上,川茶吹响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号角,激活“川字号”特色产业快速崛起的新动能。

绘制全链条现代化“路线图”,

推动川茶跑出产业发展“加速度”

5月5日,立夏,眉山市洪雅县中山镇盛邦种养专业合作社门口,一年一度的春茶分红大会如期举行。当天,上百户入社农户共计分享总额300多万元的茶产业发展“蛋糕”,户均分红3万元以上。

此前一天,乐山市夹江县吴场镇三管村的茶业基地里,茶农李治伟和老伴正在为即将到来的出口季准备新茶。眼下,夹江出口茶备案基地超过10万亩、年出口茶叶2.6万吨以上,稳居全国前列。

立夏前后的两个场景,逐一回答川茶产业的时代考卷:作为又一个农业千亿产业,川茶如何助力推进乡村振兴?

答案在中央和省委的部署中:树立大食物观;做大做强“川字号”农业特色产业。

《意见》提出,到2025年,全省茶叶种植面积保持基本稳定,亩产值持续增加,毛茶产值达到400亿元,综合产值超过1300亿元,带动全省500万茶农增收、300万从业人员就业,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到2030年,毛茶产值达到600亿元,综合产值超过2000亿元,基本建成现代茶产业强省。

目标切实可行——自2014年以来,川茶综合产值连年保持10%以上增速。全省茶园面积稳步增加,多数已进入丰产期。数据显示,目前每年有400多万茶农和200多万从业人员从事种茶、采茶、制茶和销售等有关工作。

重点更加明确——围绕“做强基地、做优加工、做响品牌、做大龙头、提升效益”五大行动,促进全省茶产业质量效益稳步提高,加快推动四川农业农村现代化。

明确的路径,是对川茶产业补短板的精准施策,也是对既往措施的一以贯之——无论是提升茶园现代化水平,还是完善加工体系、擦亮品牌、培育龙头企业和提升综合效益,一系列措施针对性补强,行之有效。

按照《意见》要求,2022年以来,四川全面启动现代茶产业强省建设,聚焦全链条提质增效,先后推出茶产业基地建设、品牌打造、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市场建设、主体培育和金融支持等“硬举措”。

两年来,茶产业发展情况纳入实施乡村振兴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责任不断压实、“指挥棒”不断逗硬;茶产业领域食品生产经营许可和备案制度等市场准入制度不断完善建强,产品包装标识、鲜叶产地来源等标识管理系统化、规范化……在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省的新征程上,川茶散发出独特的清香。

数据为证,2022年,全省茶业综合产值达到1080亿元,位居全国第三;2023年,全省茶叶综合产值突破1200亿元,同比增长10%以上,跑出发展“加速度”;今年春茶产期,川内各地产销两旺。

打出全链条提质增效“组合拳”,

川茶走上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3月27日,第二十届蒙顶山茶文化旅游节在雅安市名山区开幕。开幕式上,现场参展的数十个茶文旅融合特色村引人关注。

4月30日,宜宾市筠连县巡司镇银星村,川红工夫茶艺大师们正在现场斗茶。在他们的身旁,数百亩标准茶园生产出来的红茶,通过扫描二维码可追溯生产全过程。

2022年以来,锚定现代茶产业强省建设目标,四川持续强基地、优加工、亮品牌、育龙头、促融合。在蜀乡大地的茶园上,奏响了川茶崛起的协奏曲。

做强基地首当其冲。立足全省120多个产茶县等比较优势,以2021年起步建设的全国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项目——四川川西南早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为抓手,川西南名优绿茶、川东北高山生态茶产业带和川南工夫红茶、川中茉莉花茶集中发展区“两带两区”等加快打造。放眼全川,茶树新品种栽培、绿色生产等先进技术快速推广,全省标准化生态茶园、出口茶备案基地不断扩域。预计到明年底,全省优质红茶专用新品种面积将突破50万亩,川内标准化机采基地面积占比达到六成以上。

做优加工紧随其后。2022年以来,以四川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川茶集团”)等50家“天府龙芽”省级区域公用品牌授权使用企业为重点,协同推出用电、用地、加工机械购置补贴等优惠政策。进而,全省茶叶加快初加工、冷链能力布局和精深加工的设施设备改造升级,加工链自动化、专业化、数字化水平持续提升。在此基础上,川茶产业版图中的中高端名优茶比重持续提高。

川茶品牌不断擦亮。两年来,“天府龙芽”省级区域公用品牌及“峨眉山茶”“蒙顶山茶”“米仓山茶”“宜宾早茶”“川红工夫茶”等地方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力度不断加强,川茶“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体系不断完善,推进国家级、省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建设蹄疾步稳。以名优绿茶为主,工夫红茶、茉莉花茶、优质黑茶为辅的传统优势产品体系及对应品牌体系加快形成。

行业龙头趁势崛起。通过整合、兼并重组等方式,川茶集团的市场占有率和能级不断提升。龙头引领之下,“川茶兴千村”行动走向纵深,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茶农积极参与的茶产业化联合体层出不穷。目前,全省年销售额10亿元以上和亿元茶企已突破20户,全川茶企龙头方阵呼之欲出,不断改写全国茶企版图。

产业融合更深层次。在四川大部分茶叶产区,立足茶园生态优势,陆续探索“旅游+”“生态+”等深度融合发展模式,实现由“卖茶叶”向“卖风景”转变,一批特色鲜明的家庭茶庄、休闲茶庄、主题景区、主题茶城等加快发展。

全链条提质增效、产业链加快延伸,川茶加快驶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创新利益联结机制,

更多茶农种好茶鼓腰包

4月底,达州市万源市固军镇三清庙村的蜀韵生态富硒生态茶基地万亩茶山上,春茶采收完毕。经初步核算,今年春茶产期,通过鲜叶收购、加工厂作业等方式,基地带动5000余户茶农户均增收万元以上。而相距不远的万源茶叶现代农业园区,则借1.2万余亩优质茶园引入8家龙头企业,帮助茶农足不出户就可将产品远销国外。

同一时间段,在自贡市荣县等茶叶产区,当地提前邀请参加第十三届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的采购商前来接洽,及时收购茶农手中的鲜茶。

在推动川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如何提高茶农收入水平?如何拓展川茶销售渠道?面对考卷,四川发力提高种植端质量效益,拓宽销售渠道。

提高茶农种茶效益。近两年,四川一手立足提高茶农技能,连续开展多轮茶农技术培训,培养一批种茶技术能手、职业农民;一手提高采收水平,推行机采机防等机械化作业,推进春茶、夏茶、秋茶应采尽采,实现省工节本增效,助力茶农鼓腰包。

创新利益联结机制。鲜明“优质优价”的导向,大范围推广“订单农业”“公司+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逐步建立保护价托底收购、以质定价分级收购等利益联结机制,引导茶区农户就近就地就业。特别是借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探索构建以集体经济组织为纽带、紧密联系龙头企业与种植农户的利益共同体。在乐山和宜宾等地,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户建立“流转有租金、务工挣薪金、经营赚现金、按股金分红”的茶产业发展利益联结机制,让茶农在种茶采茶卖茶中收获更多“真金白银”。

拓展农业多种功能。结合茶叶产区布局,因时应势推进茶旅康养一体化发展,鼓励茶区农民开办“茶家乐”、特色民宿等业态拓展关联产业增收。目前,雅安、宜宾、乐山和广元等传统绿茶主产区,旅游收入已成为茶农在茶叶销售之外的另一大收入来源。

构建市场营销网络。以区域性茶叶产品交易市场和“天府龙芽”等区域品牌展示展销平台建设为抓手,川茶特色交易中心等交易平台不断强化。连续十多年举办的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成功转型为四川乃至西南地区最大的茶叶交易展会。此外,在“天府龙芽”引领下,川茶先后集体进军国内外市场,不断不断加快出川、出国步伐。

方向明确、步伐坚定、举措清晰,四川正川正朝着现代茶产业强省加速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