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王若晔 文/图

看似平常的山坡,一到汛期就是汇水面,引发山洪、滑坡等灾害。这样的汇水面,紧挨着绵阳市平武县大桥镇田坝村宋艳华等10户居民的家,几场大雨过后,房屋内、院坝里横生多条手指粗的裂缝。

对于长期受山洪地灾威胁的群众,避险搬迁是从源头防范化解地灾隐患风险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去年10月,《四川省受山洪地质灾害威胁村(居)民避险搬迁总体规划(2023—2027年)》印发,今年是实施规划的关键之年,2.6万余户群众将告别地灾隐患点,搬入新居。

经过多年推进,避险搬迁工作现已进入“深水区”,面对群众经济条件受限、就近安置选址空间受限等挑战,如何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记者来到今年避险搬迁任务最重的绵阳市平武县探访,该县今年将搬迁2500户居民至安全地带。

如何搬得出、稳得住?

组建工作专班,帮助群众算好“三笔账”

平武地处川西北山区,境内山高坡陡,降雨丰沛,极易引发山洪、地质灾害。通过前期“拉网式”摸排,平武排查出山洪和地灾隐患点527处,涉及搬迁群众4881户,其中紧迫、较紧迫1736户。

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避险搬迁涉及部门多、事项多,政策性强、资金需求量大、协调难度大。

“为形成工作合力,平武启动实施‘万名群众进城镇’工程,并建立领导小组,实行书记、县长‘双组长’负责制,成立工作专班,统筹推进搬迁工作。”工作专班副组长、平武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巩宁说,在推进搬迁工作前,举行了多场“坝坝会”座谈交流,收集群众诉求,针对性拿出政策“干货”,比如针对搬迁群众子女就学,开启“绿色通道”,为他们预留学位。

不过,要真正让受地灾威胁群众搬得出,并不容易。

大桥镇田坝村旧房子滑坡隐患点威胁10户村民,属于紧迫搬迁点。看着房前屋后地面张开的裂口,宋艳华一家有心搬离,但还有些犹豫,“新房修在哪儿?修房的钱,对我们来说不是一笔小数目。还有家里的鸡鸭猪、菜地咋办?”

宋艳华家附近的滑坡隐患点

“我们为群众算了‘三笔账’:经济账、安全账、长远账。”平武县自然资源局局长赵晋说,把不搬的现实和搬迁的未来,摆在台面上,算清账,大家心里就亮堂了。

“新房就建在山下,离这里1公里,统一规划了集中聚居区。”平武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谢文雄告诉宋艳华一家说,四川地灾领域今年还获得增发国债资金,加上县上匹配的资金,搬迁补助有15万元,能覆盖大部分建房成本。如果还需要资金,可以到农商行借钱,有贴息贷款补助政策,两年不要利息、两年付一半利息。

宋艳华家的老房子

大桥镇党委书记杜少林则为其算了笔长远账,搬到集中安置点,离场镇和公路近,水电网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交通方便,生活也更舒适。下雨天不用再担惊受怕,未来还能发展民宿赚上钱。

如何能发展,可致富?

多类型安置方式,做好搬迁“后半篇文章”

“搬迁安置因地制宜采取集中安置、货币化安置、分散安置和其他安置相结合的方式,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采用集中安置、货币化安置,以特色产业、乡村旅游业为支撑,引导群众向县城、集镇、中心村、产业园集中安置。”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平武,目前已规划镇村级集中安置点3个,安置27户群众。在县城,两个容纳200户住户的集中安置社区已进入收尾阶段,以建房成本价向搬迁群众销售。此外,平武还梳理闲置公产房、农村闲置安全农房、安居房等400余套(栋),分散安置群众。

搬新居只是开始,稳得住、能致富才是长远之计。大桥镇田坝村山下公路附近,名为“溪畔方田”的乡宿主体已完工,这里是宋艳华和周边9户搬迁群众的新家。

“一二楼自修自建,三层民宿以及其他基础设施由平台公司承建和运营。”正忙着装修房子的宋艳华说,村里夏天很凉快,附近还有一片珙桐林,相信能吸引附近市民来避暑。民宿起步第一年,有平台公司兜底。家里的鸡鸭也有了“新家”,附近集中修了圈舍。

平武县大桥镇集中安置点

赵晋介绍,全力做好搬迁“后半篇文章”,打消群众的顾虑。一方面,明确搬迁群众现有户籍、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耕地林地承包经营权、部分生产用房等不变。另一方面,成立产业发展指导组,与搬迁群众共同规划产业发展,形成“一户一策”,发展农旅融合产业,助推搬迁群众增收。

记者了解到,通过避险搬迁,平武今年预计动态销号约200处地灾隐患点。放眼四川,目前有地灾隐患点18200余个,通过避险搬迁,今年预计动态清零1000处地灾隐患点。同时,依托增发国债资金,四川今年还将完成1600余处地灾隐患工程治理,通过搬迁和治理相结合,逐步消除受威胁群众安全隐患。

位于平武县城的集中安置社区

“所有项目将在本月底全部开工,年底前完成。”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组织了专班,对市州全覆盖分片督导,加强业务指导,特别是对平武县、金阳县等项目多、资金量大的重点县,安排专人蹲点督导,采取逐月通报、约谈等方式,确保项目尽早建成发挥功效。”

【故事】

李世国乔迁记

亲手拆除住了50年的老房子,龙安镇义佛山村村民李世国心情复杂,“心里有不舍,但也算终于告别每逢下雨就睡不安稳的过去。”

李世国老房子附近是一处滑坡隐患点。他也是这处滑坡点的监测员,雨前雨中雨后日常巡查,发现地灾迹象,就拿起锣鼓和小喇叭,叫醒附近几户村民,避险转移到安置点。

2022年一场大雨过后,提前撤离的李世国回到家中,看到房屋遭到泥水前后夹击。“房前的院坝,是前山的滑坡堆积物,屋顶瓦面则被后山落下的泥土掩盖,厨房的碗柜也被泥土‘洗劫’。”李世国说。

随后,李世国一家纳入平武县避险搬迁名单。经过选址以及各项评估评价,去年3月,李世国的新家地点确定下来。接到镇上自然资源所打来的电话,当时在附近电站当保安的李世国,马上找到经理说,“我要回老家修房子了。”

向当地农商银行借了一笔钱,加上搬迁补助和积蓄,当年主汛期前,李世国的新家在河沟对面、公路边上建成。他带着记者逛了逛新家,两层半的房子,带一片晒台。“有5个卧室,儿女都能在家中住。以前老房子只能住下老两口,儿女只能在镇上租房子。”

房屋旁边是一处养着鸡鸭的圈舍和农具房,他从农具房中,拿出之前当监测员的记录本,纸张微微泛黄,上面记录着每次巡查的情况,“现在这些都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