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学界和政界闪耀着一对双子星座,他们就是来自新津的张唐英、张商英兄弟。俩人在各自的领域都有独特的贡献,名垂青史。

假如时光倒流,1051年春天的新津岷江岸边,有这样一幕:一艘风帆即将起航,远行和送行的人们互诉衷肠。

这一天,张唐英即将由此买舟东去京城开封赶考。他是头天才从新穿镇风尘仆仆赶到县城,前来送行的亲友乘船抵达通济堰侧的六水门码头与他道别。这是他平生第一次去远方,而那里,一种新的生活正在等待着他。

这是新津岷江岸边一个惯常的送别场景。第二年,即1052年,张唐英中进士。再过13年,1065年,张唐英的弟弟张商英又中进士。一家出了两个进士,这是何等荣耀!而且兄弟俩日后都有杰出的表现,弟弟张商英还官至相位。

哥哥张唐英·天妒英才

学好文武艺 货比帝王家

张家居新津新穿乡,到张唐英张商英时已历三世,可谓地道新津籍。张家是从邛州迁来的,为何定居新穿?这里有地理交通上的考虑,新穿即今之花源镇,宋时是新津大镇,此地当成都南路亦近省城,又有杨柳河通岷江,顺流而下可出川,交通十分便利。

张家文脉深长,五代时的成都诗人张立即是其先祖。相传哥哥张唐英小时是天才型的人物,酷爱读书,读遍了家里邻里的书。老父嘉其好学,遂卖田地换来千卷书。张唐英10岁时已熟读四书五经,并领悟到某些为学道理。

“后生可畏!汝视学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老夫学问未臻化境,才有余而道不足,怎可堪当汝师?”张唐英本拜本乡硕儒为师,岂料天资太过聪颖,学问已赶超其师。无法,只能拜别老师回家自学。

1051年春天的新津岷江岸边,一艘风帆即将起航,张唐英与前来送行的亲友互诉衷肠。

“汝将由此买舟东去京城开封赶考,与君富有离别意,此去不问归期,汝自当达其志向!”

“虽是春时但岷江水冷,吾自会旷达挥才,汝等放心。”这是张唐英生平第一次去远方,而一种新的生活正在等待着他。

学好文武艺,货比帝王家,张唐英在27岁那年考中进士,从此步入仕途。最初张唐英只是南平县的一个小小属官,这是一个比七品芝麻官还小的职务,张唐英胸怀大志,对此境况,曾深有感慨地说:“大丈夫进无竹素之功,退无千古之名,何以出入?”于是更加发奋,欲穷古人之道。

然而无可避免的,心中渐渐郁结起一股忧愤之气,政余遂握笔为文抒愤:“感慨以吐其愤,浩荡以快其思,旷达以疏其请,清苦以敛其气”。

他文才思浩荡,很见才情。文章慢慢传开后,朝廷开始关注他,调他去湖北谷城做了县令。县令任上,他有过一次上书,显示了他的勇气和见识。宋神宗即位后立即任命张唐英为殿中侍御史。

慧眼举荐王安石 学术上俨然大家

张唐英在政治上最大的贡献是举荐了王安石。

他跪于神宗朝堂之上,语调铿锵有力:“江宁知府王安石,经述道德方面的修养很高,宜在陛下左右做事。”

第二年,王安石便逢调进京,入朝参政,开始推行变法。王安石胆略、才智、胸襟古今罕有,影响历史甚巨。由此可见张唐英目光如炬,知人眼界臻于一绝。但王安石变法拉开大幕时,张唐英刚好去世,政治上的作为只能抱憾以终了。


张唐英去世时仅43岁,真是天妒英才!聊可告慰的是,此时的他早已在学问上卓然成家,他短短一生留下大量著述:《蜀梼杌》(三卷)、《九国志补》二卷、《嘉祐名臣传》五卷、《仁宗君臣政要》四十卷、《唐史诛奸发潜论》(五卷)、《总要监今论》五卷、《黄松子》十卷。这些著作或许今天离我们太远,但他的《蜀梼杌》在史学专业领域却依然散发着幽光,这是一部有关五代前后蜀之事的书,研究前后蜀谁也绕不过去。那时,五代去宋不远,新津去成都不远,张唐英身为新津人,天然具有研究五代史的便利,而这也恰使他在历史上获得了史学家的头衔。

张唐英去世时相传出现了诡异的天象。那时熙宁元年(1068)三月的一个晚上,有一颗流星陨落在张家宅院内。这一晚,张唐英去世。或许,是这颗流星带走了张唐英的灵魂。

张唐英虽然早逝,但文脉绵延。其子张庭坚,浸润乃父风范,元祐六年(1091)中进士,官至右正言。

弟弟张商英·宦海沉浮

初入仕途 说服叛乱首领投降

新津张家有5个儿子,张唐英行三,张商英最幼,俩人年龄相差16岁。这个排行老幺的小弟,后来名动朝野,官至相位,命运也随着政局沉浮。

像哥哥张唐英一样,张商英(字天觉)也是年纪轻轻就中了进士。那一年是治平二年(1065),其时张商英23岁,正是英才超迈的青春年华。

进士及第后,张商英先是作了通州县主簿。这个官职,说起来是比芝麻官还小的县级小吏,可是青年张商英却在任上干了一件大事,他说服了渝州叛乱的少数民族首领来投降。此事非同小可,惊动了渝州民族事务官张惇。那时张惇正物色人才。据宋人洪迈的《容斋随笔》记载:“张(商英)著道士服,长揖就座。惇肆意大言,张随机折之,落落出其上,子厚大喜,延为上客,归而荐诸王介甫,遂得招用”。

神宗熙宁四年(1071),张商英来到开封做官,第二年升为监察御史,此时张商英刚好而立之年,已然是王安石(字介甫)的变法新党。既然进了王安石的圈子,张商英立刻坠入政治的旋涡。

那时,哥哥张唐英已经去世三年。张商英的政治旅程,只能靠自己一步步艰难行走。

清算新党 张商英被贬任地方小官

王安石变法,是一个至今都争论不休的话题。平心而论,王安石具有拯救黎民苍生的伟大情怀,但新法确有不合实际处,乡间奸诈小人趁机钻了空子。于是惹得变法的新党和反对的旧党争辩激烈,那情形势同水火。

在新党圈子,张商英暗遭排挤,颇受倾轧。宋神宗死后,旧党上台,清算新党,张商英被贬任地方小官。后来新党重新执政,张商英得以重返京城。他一上任,即猛烈攻击旧党,言辞激烈,深深得罪了旧党。连皇帝也怕又出什么闪失,遂再将他贬官地方。

张商英的命运,随着政局沉浮。宋徽宗崇宁年间,张商英任了尚书右丞并左丞,陆续分管朝廷六部,行政之才也得以充分展示。此时,当朝的宰相是蔡京。蔡京本是新党,因小嫌隙将张商英打成旧党,贬到安徽亳州。

张商英长期贬官地方,作京官的时日很短,但宋徽宗大观四年,其人仕宦生涯却达于极点,任了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此宰相之职。他的任命或许是天意。当时久旱不雨,他拜相的翌日天竟大雨。久旱逢甘霖,京城万民欢呼。宋徽宗也大喜,挥笔写下“商霖”二字。

张商英在相位上颇展示了他治国才干。比如改革金融和粮运制度、废除了某些苛捐杂税。其政策力挽绍述新政之弊,很有些拯救北宋危亡的意味。

不过,他名垂青史,乃是对佛学的贡献。大观年间,张商英有一次偶见《大藏经》,细读《维摩诘所说经》后,张商英内心大震,从此坚定信佛,自号无尽居士,并挥笔写下《护法论》一卷弘扬佛理。

张商英的书法

张商英一生命运多舛,但终生感念张惇的知遇之恩。晚年时,他定居荆南宜都,给张惇的儿子张至平写信道:“老夫行年七十有四,日阅佛书四五卷,早晚食米一升,面五两、肉八两,鱼、酒佐之,以此为常,亦不服暖药,唯以呼吸气昼合天度而已。数数梦见先相公,语论如平生,岂其人在天仙间,而老夫定中神游或遇之乎?嗟乎,安得奇男子如先相公者,一块吾胸中哉!”此时的张商英已从政界脱身,心绪平静,生活恬淡。再过五年,张商英在安然中辞世。

其实,除开显赫的官位,张商英还是一个学者,据《无尽居士张商英研究》考证,张著富于个人特色,在史部、子部、集部、诗歌都有重要著述,大约有上百卷,郑樵《通志》记载为《张无尽集》五十三卷,又有别集十三卷。惜乎多数散佚了。他还把哥哥张唐英的著作搜集整理为《黄松子集》。

同乡佳话 与苏轼难以言说的友情

关于张商英有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话题,这就是他和苏东坡的友情。

苏东坡是眉山人,眉山去新津不足百里,苏东坡和弟弟苏辙青年时期曾来新津修觉山逗留。苏辙写过一首吟咏修觉山纪胜亭的诗,至今脍炙人口。苏东坡虽没有留下诗作,但修觉山上却遗下苏东坡读书写作的遗迹,老县志记为东坡读书亭和洗砚池。

苏东坡在新津时与新津的张商英会有往来吗?二人都是年龄相仿的青年才俊,可以想见,二人肯定有交往。

张商英和苏东坡都以科举进入北宋政坛,他们是同乡,乡谊自不必说。可是苏东坡属于旧党,这使得二人关系颇有些微妙。苏东坡作过几首酬答张商英的诗,像《谢王泽洲寄长松兼张天觉二首》云:

莫道长松浪得名,能教覆额两眉清。便将径寸同千尺,知有奇功似茯苓。凭君说与埋轮事,速寄长松作解嘲。无复青粘和漆叶,枉将钟乳敌仙茂。

张商英字天觉,这两首诗不厌其烦谈的是养生。苏东坡还写过一首诗致张商英,也如这两首一样,绝口不提政事,约略可见二人之间那种欲说还休的心绪。

张商英当时的心态是复杂的。他虽赞同王安石的新法,却有过动摇。坦率地说,新法一开始就利弊同存,这使得北宋政坛由此变得复杂诡异。而身处政

坛中心的张商英自然得深思自己的政治取向。他会因为自己属于新党,就摒弃其他阵营的朋友。

来源: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