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记者 余如波

随着“文化传承创新工程”的正式实施,首批四川历史名人入选名单已于7月12日正式公布,其中距今最为久远的一位便是大禹。

对于很多人来讲,大禹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一方面,“大禹治水”的故事可谓耳熟能详;另一方面,历史上的大禹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却又显得渺远而不可考。接受川报观察记者采访时,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省社科院研究员段渝介绍了大禹生平事迹,历数大禹历史功绩。

李冰修建都江堰继承了大禹衣钵

“谈到大禹,大家最熟悉的就是‘大禹治水’,大禹治水就是从四川开始的。”段渝介绍,大禹治理水患,采用了“导江治河”的方式,其中“导江”便是在如今都江堰的位置,将岷江分为岷江、沱江两条河流,通过沱江将岷江上游多余来水导入长江。李冰修建都江堰,相当于继承了大禹衣钵。

不仅如此,大禹治水使用的工具,同样给都江堰带来了灵感。段渝表示,岷江上游治水使用的杩槎便是大禹创造。“一直到近代,都江堰治水还是用这种形式,就是在竹笼里装上卵石做堤坝,同时用木头做的三角架挡水,里边也放上很多鹅卵石。对我们四川人,这是非常重要的物质遗产。”

实际上,大禹治水并不仅限于四川境内。《尚书·禹贡》记载,“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他在当时的九州范围内都治水。“这是一个很重大的成就,在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段渝说,大禹治水13年,手上脚上的毛都掉光了,三过家门而不入,丝毫不追求物质享受。

众所周知,大禹还是夏朝的开国君主。“在夏朝以前,中国是一个部落联盟,就是若干个原始部落结合在一起,还没有形成国家,还没有出现阶级。”段渝说,大禹创立夏朝,创立了“父传子、家天下”的世袭制国家,这就意味着中华文明的开端。“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大禹是非常伟大的人物。”

大禹对巴蜀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不过,大禹其人是否存在,大禹的历史功绩是否属实,学术界历来有些争议。“《尚书》有两篇记载了大禹治水,过去有些人认为这是传说。”段渝不同意这种说法,列举了一些考古资料加以反驳。

2004年,吉林省文物考古所三峡考古队在重庆云阳发掘出一通石碑,系东汉时期的朐忍令雍陟于熹平二年(公元173年)为纪念70年前的朐忍令景云而立,因此被称为“景云碑”。367字的碑文中,就有“术禹石纽,汶川之会”这样的表述,即传述、宣扬“禹生石纽”的圣迹,在汶川举行祭祀大禹的民俗盛会,这也成为大禹出生在汶川石纽地区的有力证明。

光有东汉时期的物证还不够,其后发现的西周青铜器“遂公盨”,则将有关大禹的最早文献记载提前了六七百年。遂公盨铭文虽仅有98字,却记载了大禹平定水患、划定九州、施政于民等丰富内容。“这是我们现在能见到的关于大禹最早的文字,西周人认为确有大禹其人。”段渝说。

在历史文献的记载中,大禹不仅艰苦奋斗,还创建了“以德治人”的传统。“不光对我们巴蜀文化,对中华民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段渝说,大禹的精神不仅是四川人民精神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本文编辑:张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