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是国家发展巨变的雄伟史诗,也是百姓满心欢喜的生活场景。川观新闻评论员前往广元利州区、乐山夹江县、甘孜泸定县、南充顺庆区等地,走进学校、养老院、农家乐、工厂等现场,从教育、环境、社会保障、精神文化生活等角度“看”小康。


“上好学”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

川观新闻评论员 邓也

观察点:广元市利州区宝轮镇范家村范家小学

7月8日,虽然已经放了暑假,但范家小学依然热闹。上午太阳强而不烈,学校操场上,有孩子在打篮球,有孩子在练习骑自行车;教室里,三三两两的孩子在做着小游戏……见到生人,他们也不怯场,叽叽喳喳地告诉我,学校有篮球场和乒乓球场,还有喜欢的老师和同伴,一直是村子里最好和最好玩的地方。

范家小学位于秦巴山区的广元市利州区,目前有14名教师,67名小学生和幼儿,是一所普通的农村小规模学校,但却名声在外。这里“不唯分数”,没有“鸡娃”,通过先进教育理念、教育方式,让远离城市、深处大山的劣势转化为优势,赋予乡村小学新的内涵。财经观察家何帆将这所学校的教育创新,视作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积极“变量”之一,吸引了很多同行前来学习研究。

三年级一班的刘俊楠今年10岁,长大想当篮球运动员。他见记者“人高马大”,便相邀一起打篮球。几个回合下来,我们气喘吁吁,孩子们咯咯直笑。和刘俊楠一样,学校里每一个孩子都展现出纯真、轻松和自信的笑容。最让范家小学师生骄傲的是,全校没有一个"小眼镜"。我们找到了这一切的答案:贴在教室的课表里,除规定的必修课外,还有许多特色课程,让学生走出校门,调研村子历史、搜集民谣、到田野山间采风、种菜,让学生大量地阅读和参加户外活动……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正是素质教育的理想追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乡村教育是关键。从“有学上”到“上好学”,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既关乎公平发展,更关乎国家的未来。在范家小学校长张平原看来,乡村小学与城市小学不同,小规模学校与大规模学校也不同,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是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不能盲目跟风。在乡村,学生可以接触大自然,学习和生产生活充分结合,能做到寓教于乐;班级人数少,老师可以进行更有针对性地教学。位置偏远与小规模曾困扰乡村师生多年,如今随着教育理念和考核指挥棒的转变,亲近自然与小班教学却成为令人羡慕的教育方式。在此意义上,范家小学虽是个案,却为农村教育劣势转化为优势提供了可能性方向。

这种可能性,来自于全面奔康多年来不断增加的教育投入。塑胶跑道、信息化教学楼、人均上百本课外读物、“两荤一素一汤+牛奶鸡蛋水果”……范家小学学习生活水平的改善肉眼可见。正如张平原总结,是教育经费的大幅提升,让像他这样的农村教育工作者可以专心办学,不再为钱奔波发愁。教育投入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随着办学经费的增加,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持续优化,切实地推动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也切实地惠及了范家小学。让城乡孩子一样地拥有现代教育条件,享受现代教育的乐趣,获得现代教育的成效,才能既从根本上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又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人才基础。

中国的根基在农村,农村的希望在教育。将农村教育的劣势转变为优势,让每一个孩子更自信地面对生活,更有力地创造未来,我们从富起来到强起来,走向更美好明天的步伐才更稳健有力。

视频剪辑: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