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魏冯

嘉宾

梁开如 四川省妇幼保健院妇女保健科主任医师

贺晓春 四川省妇幼保健院护理部主任

高正惠 成都静修幸福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心理咨询师

又到暑假,不少家长忙着给孩子安排练钢琴、跳舞、学英语、做奥数等各类辅导班。这类不断给孩子安排兴趣班、不停给孩子“打鸡血”的教育方式在网络上有专门的指代词——“鸡娃”。

鸡娃教育带来的“群体焦虑”,让不少父母将自身的追求加诸孩子身上。“鸡娃”背后,往往是孩子不能承受之重,让孩子和父母渐行渐远。

家长要如何放下“鸡娃”焦虑?如何拉近亲子关系?7月19日,记者搜集了周围部分家长热门问题,邀请四川省妇幼保健院心理保健小组的两名专家和一名志愿者——成都静修幸福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心理咨询师作出深入解答。

群体焦虑较突出

九成以上案例由“鸡娃”问题导致

记者:家长们的常见心理问题有哪些?近年什么问题比较突出?

贺晓春:在陪伴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们最常见的是焦虑情绪。家长焦虑程度跟孩子学业压力呈正相关,孩子青春期时,亲子关系紧张导致的焦虑问题表现尤为突出。

成都静修幸福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心理咨询师高正惠。魏冯摄

高正惠:比较突出的,是“鸡娃”教育带来的群体焦虑。找我咨询的家长中,学习动力不强、专注力差、厌学、休学、抑郁、自残甚至自杀,对抗父母、仇视父母、甚至与父母拳脚相向的孩子,九成以上是“鸡娃”问题导致。有的家庭和孩子互动,就是以成绩为前提,考得好就各种满足,考得不好各种惩罚,这种互动模式让孩子感觉自己是学习的工具,家长却浑然不知,还以为都是为了孩子的前途规划。随着孩子青春期来临,“鸡娃”教育带来的各种问题和冲突接踵而至,家长才意识到教育和引导的方式不当,悔之晚矣。

记者:家长一旦过度焦虑或过度鸡娃,会给孩子带来什么?

贺晓春:部分孩子可能会因过大的压力产生焦虑,陷入越“鸡娃”、孩子成绩越学不好、家长越焦虑的恶性循环。严重情况下,个别家长和孩子可能都会出现情绪障碍和心理问题,甚至发生辍学在家、自杀等现象。

高正惠:部分孩子可能会带着童年创伤走入社会,影响成年后的生活。有一位40多岁的女士就向我反馈,人到中年了,她还一直会做关于考试的恶梦,考不好或考试时做不上题,经常吓得半夜惊醒,久久无法入睡。在她小时候,只要考不好,经常在夜里睡觉时,被父亲从床上扯起来学习,还有过把床直接给踢塌了,睡梦中的她常常被父亲吓得惊魂未定,还得乖乖起来学习。

记者:从心理学角度,家长们为何陷入“鸡娃”怪圈?

梁开如:家长“鸡娃”的初心,希望孩子未来过上更好的生活,背后有着对孩子真实且深刻的爱,家长也是为了让孩子将来能够获取更优质的人生。但究其根本,“鸡娃”来源于家长们内在的不安全感、对未来生活的不确定,以及对当下生活的不满足感。加上近几年优势教育资源的稀缺、互联网的开放,家长们有更多渠道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如此优秀,一比较,就看到了差距,本能也就产生恐慌,形成群体焦虑和攀比之风。

四川省妇幼保健院妇女保健科主任医师梁开如。魏冯摄

同时,也可能受到高回报预期心理驱使,有家长对孩子教育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和财力,而回报低于预期,也会继续加大投入,陷入越来越鸡娃的怪圈;如果父母早年经济条件不佳,如今能给孩子提供好的物质生活条件了,也会觉得孩子没有理由学些成绩不好,更加降低了家长对孩子成绩的接受程度。

提升自我情绪觉察

遇到压力勿把孩子当“背锅侠”

记者:家长该如何面对群体焦虑?

梁开如:家长要走出极端功利主义教育陷阱,让教育回归初心,想清楚到底想培养怎样的孩子,要拥有哪些核心品质、价值观和适应社会的能力。首先,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像“择校”是每个家庭陷入焦虑的重要方面,但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孩子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环境也是独一无二的,与其在择校方面陷入焦虑而不能自拔,不如通过学校、家庭与社会共同协作,为孩子创造更适合的教育;其次不以危害孩子的身心健康为代价,不要忘记,让孩子接受教育,本心是为促进孩子社会化成熟,是为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一切教育都不应以危害孩子的身心健康为前提,更不能以危害孩子的身心健康为代价追求考试分数和升学成绩。

记者:家长难免有工作压力、家庭压力,也有负面情绪到临界值的时候,这种情况下跟孩子相处要注意什么细节?

高正惠:部分孩子充当家长自已人生不如意时负面情绪的“受气包”和“背锅侠”,这类家长常用语言类似:“你就不能听话点吗?我每天这么辛苦,够烦心的了”、“要不是为了你,我们不至于就么拼!”“你是我唯一的期待了,就不能好好的争点气吗?”……对孩子各种责备,谩骂,甚至动手,家长教育孩子时就会出现过激反应,冷静后又内疚、自责。为避免这类情况,家长可提升自我情绪觉察,当觉得压力很大、身心疲惫时,及时调整自身状态,避免殃及池鱼和情绪过度爆发,伤害到孩子的身心健康;还要学习情绪管理方法,帮助自己在负面情绪来临时,自行消化缓解;建立终身学习认知,提升自己应对工作和家庭生活压力的能力,从容面对生活。

四川省妇幼保健院护理部主任贺晓春。省妇幼保健院供图

贺晓春:父母的情绪直接影响对孩子的态度和方式,部分家长的情绪没有得到很好的释放,可能责骂孩子减压,给孩子造成严重的身心伤害。有研究显示,孩子出现厌学拒学、情绪障碍、睡眠障碍等,与家长过度焦虑的情绪有极大相关性。家长可及时觉察自己情绪变化,通过释放压力、缓解负面情绪、及时治疗等方法调整自己,以便和孩子相处更融洽。

拉近亲子关系

家长们要留出“专属时间”和“特殊时刻”

记者:有家长工作忙,孩子跟自己比较疏远,如何拉近亲子关系?

梁开如:可以通过倾听孩子心声、关注孩子情绪、陪伴孩子游戏、营造良好家庭氛围等拉近亲子关系。

高正惠:家长要陪伴孩子成长,靠的不是天天陪伴,而是科学陪伴和有效陪伴,要看重陪伴的质量,而不是时间长短。把握好以下三个原则,可有效拉近亲子关系:

1、专属时间:只要是和孩子互动,就全身心的投入,哪怕只有10分钟,那都是家长和孩子在一起的专属时间,让孩子感受到家长对他的关爱与重视。切忌心不在焉,三心二意,让孩子失落。

2、特殊时刻:家长可以不用时时关注孩子,但孩子成长的特殊时刻家长一定要参与,比如生日、家长会、学校开放日、校活动日、孩子比赛日、演讲日等,对于孩子来讲特别看重的时刻,家长的投入会让孩子感觉到满满的爱与幸福感,亲子关系将会与日俱增。

3、关注过程:对于孩子的成长,无论是获得成功还是遭遇失败,家长更多去关注孩子为此付出的过程,给予肯定与鼓励,让孩子感受到家长满满的接纳和支持,既有利于亲子关系增进,同时还会促进孩子更有力量去做得更好。

记者:有没有什么能读懂孩子的方法或窍门?

高正惠:我有个方法可三秒读懂孩子,家长可通过人体的三个内感官(内视觉,内听觉,内感觉)来判断,比如可通过眼球转动的方向,判断孩子的惯用内感官模式:在回顾过去经历过的事情时,如果孩子眼球向上,那么偏向于内视觉型;眼球左右平视,那么偏向于内听觉型;眼球向下较多,则偏向于内感觉型。

和偏内视觉型的娃相处时,家长要注意:说话扼要简短、节奏轻快,多用手势等立体化的表现;色彩鲜明的情景、变化多端的事物,更能吸引他; 多做示范,少说道理,多用事例鼓励他想象情景;多用图画、图表、相片、样本,少用文字,避免冗长的文章;整齐摆放的装饰、物品,美丽的人事物,会吸引他的注意力;讨论事情时,多用视觉性词语。

和偏内听觉型的娃相处,家长要注意:保持宁静环境,柔和音乐背景;声调优美、说话得体,多用复述,用心倾听;多用书信、电话及优美的文字会使他开心;多引用规则、指示及权威人士话语;说话讨论注意先后次序、排列清楚,一步步说明白;押韵的口号、顺口的词语,多用听觉型字词。

和偏内感觉型的娃相处,家长要注意:多见面倾谈、多询问他的感受,多点休闲态度;多提及感悟心得,多谈人生经验及感受;强调对人的注重及关怀,强调人的价值; 亲手做事、亲自接触、感受人事物的感觉;小礼物、缓慢低沉的语调及高雅气质,最能吸引他;讨论事情,多关注他的感受,多用感觉型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