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郑志浩

晒账本

·新装备促进土地增效农民增收

·打药施肥方式:从人工到使用无人机

·耗时:20天→半天

·产量:2020年近3万斤→2021年预计超5万斤

品幸福

8月2日, 内江威远县镇西镇,黄荣安来到自家的种植基地查看无花果长势。墨绿的叶片显出勃勃的生机,小纺锤一样的无花果潜伏在叶片下已经泛红成熟。


头顶遮阳帽,带上手套,黄荣安不时从裤兜里摸出一根铁丝。“发现了枝干上有虫洞的话,用铁丝捅进去,可以除虫。”黄荣安边干边说。

放眼望去,200多亩的种植基地高低起伏,大多是坡地。“有一万多棵无花果树,我和堂弟一块打理。除虫,只靠铁丝这个小家伙肯定忙不过来,还有个‘大家伙’。”黄荣安口中的大家伙,就是大型农用无人机。

“7月初刚换了新的大型农用无人机,更结实。”无人机平时就放在黄荣安家中库房,白色的作业箱里可加装农药、肥料等,通过延伸到旋翼下方的导管播撒,在种植基地施肥打药。

启动无人机,也是个大工程。将无人机搬到空地,黄荣安对机身、旋翼、起落架等仔细检查,看螺丝等部件是否牢固,看电量是否足够......检查无误后,离无人机五米开外,黄荣安拿起操控手柄,用摇杆和按钮控制无人机的姿态。悬停,上升,前进,机翼旋转带起的风把旁边的树木叶片吹得哗哗作响,无人机径直奔向种植基地上空进行作业。

这一套流程,复杂程度和要求的精细度并不低,不过黄荣安已经驾轻就熟。1989年出生,作为“准90后”,他大学学习的是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对这类农机的操作上手快,已经成为方圆十里八乡有名的“飞手”,不仅给用无人机给自家果园施肥打药,也承接周边乡镇的“外包”业务。“以前这块地靠兄弟俩人工施肥打药,一轮下来至少要20天时间,现在用无人机最快只需要半天。”

黄荣安的家,就安在高低起伏的种植基地里一块平地上 。客厅墙上,挂着他去年参加第六届中国·威远无花果采摘节的嘉宾证,电脑桌上则是他被授予“无花果产业发展先进个人”荣誉称号的牌匾。

证件和荣誉,见证了他的身份转变。之前,他离开威远在广西打拼,成为东风柳汽的员工,工作了五年。离开稳定的岗位,他为何愿意回到家乡土地里“掘金”?

答案从他身上穿的工服说起。蓝色的工装胸前印着“金四方”三个字,这是威远无花果龙头企业的名称。目前,黄荣安所使用的化肥、农药、农机等都由合作企业金四方果业提供,极大节省了种植基地维护管理成本。“这块成本今年大概估计在六七万元左右,我们兄弟也不用掏一分钱。”黄荣安介绍。

“企业提供硬件支持,创业青年有知识,两者相联结,有望让更多的人才在土地上掘金。”威远县无花果研究所所长李金平介绍,威远正在推广“BEC”模式,该模式即“龙头企业建基地、适度规模托管给返乡青年人才、进入丰产期后合作经营”的模式。

返乡青年以劳动力和技术占股,代管生产基地,重点解决无花果品质、基地管理等问题;企业专心升级加工生产线、拓展市场等。双方负责不同的环节,既降低了青年人才返乡创业的风险和成本,也为无花果产业长远的发展打下基础。

看准家乡无花果产业的基础和完善的支持政策,2019年,黄荣安回到家乡威远的土地上追梦。

“年轻人有知识,有文化,要在土地上创造更大的价值。”黄荣安表示,去年无花果产量接近三万斤,今年无花果进入盛果期,估计产量能突破五万斤。“经验越来越足,管理越来越规范,果园明年产量还能继续增加。”

目前,威远县已利用“BEC”模式建成无花果融合发展产业园3000余亩,吸引26名青年人才返乡。“我还有一个梦想,2023年世界无花果大会在威远举办,到时候要让世界各地的人都来品尝我种的无花果 。”黄荣安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