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记者 吴晓铃

宅家逛博物馆推了十多期了,我一直在纠结给不给大家推荐泸县宋代石刻博物馆

其实他们家的VR全景游览做得很棒,但一是之前泸州博物馆有类似的文物,另外,我实在觉得这个博物馆应该到现场去看更有视觉震撼效果。

是文物不适合做成VR吗?恰恰相反,我个人认为这个石刻主题馆实在太值得一看了。再好的VR,都比不上到现场所感受到的石刻艺术之美。

先甩几张文物图片随意感受一下

是不是美妙绝伦?

挣扎了十多天,我想还是给大家隆重推荐一下这个馆的线上版,否则很多人也不一定知道在一个县有这么独具特色的一座博物馆。

当然,我更推荐大家在网上过了眼瘾后,专程去一趟泸县,绝对有惊喜。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泸县宋代石刻博物馆。

它以展出宋代石刻为主题和重点,展现“石刻惊现”“雕梁画柱”“梦回南宋”“铁血神臂”等重大历史景象,充分展示石刻文化、南宋文化,构成了气势恢弘的巨幅的石刻版《清明上河图》。

这些石刻哪来的呢?

在泸州博物馆那一期,小编介绍了宋代时期的泸州非常繁华。古人事死如事生,为了死后继续享受生前繁华,于是大修墓室,并且在四壁刻画了种种生前的尊贵生活。

泸县宋代石刻在当地20个镇(街)均有分布。2007年,经过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已知泸县宋墓有160处,墓葬500座以上,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为密集的宋代石室墓群。其规模之宏大,数量之多,分布之广泛,技艺之精湛,是全国仅有的,被列为2002年全国重大考古发现,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收藏在博物馆的石刻,便是近几十年追讨回来的文物以及抢救性发掘出来的。

泸县宋代石刻制作精美,雕刻技艺娴熟,构思高妙,随物赋形,造型别致,生动逼真。雕刻艺术手法主要是高浮雕、浅浮雕和线雕三种形式,石刻内容包罗万象,主要为各种造型的武士,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像,神态各异的伎乐和侍仆,以及飞天、人物故事、动植物花卉、族谱等。

专家们曾这样定位它的价值----

泸县宋代石刻是一幅埋藏在地下的南宋社会历史画卷,它填补了中国美术史宋代墓刻史的空白,它与大足、安岳、乐山石刻互为伯仲,相映生辉,构成了中国古代石刻的辉煌。其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是川南乃至全国独有的,是中国南方一道美妙绝伦的独特风景线。    

原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全国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汉画学会会长陈履生到四川泸县宋代石刻博物馆参观,评价泸县宋代石刻博物馆为:“中国最好的县级博物馆、中国超级大的县级博物馆、中国唯一的宋代石刻专题博物馆。博物馆的收藏和展陈都是一流的。如果中国有百家这样的特色博物馆就好了!”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学院院长单霁翔参观四川泸县宋代石刻博物馆时也赞道:“泸县的宋代石刻是非常重要的具有历史的科学艺术价值的文化遗产,博物馆的建设、布展很有水准,对石刻也做了深入的研究,看了以后很欣慰。”

我们先上线上游览的地址:打开微信搜索泸县宋代石刻博物馆,选择左下角“博物馆”图标中的“数字博物馆”,就可以看基本陈列的VR版了。

来看看展馆有多大气

那些动辄一两米长的青龙白虎,两米出头的武士浮雕,用石头刻出来的雕梁画栋,无不栩栩如生,让人恍忽穿越回富庶的宋朝。其艺术之精,规模之大,让人叹为观止。

一起来看看:

南宋高浮雕青龙石刻

长217厘米,宽66厘米,厚17厘米

龙头回首朝向龙尾,龙眼圆睁,嘴张开,露出牙齿。龙角及龙头上的长鬣向后。龙身细长,刻满麟甲,背刻成脊椎状。龙尾后扬,尾尖向上内卷。这尊青龙石刻最特别之处在于它的脊背是呈竹节型,寓意节节高升。四足粗壮有力,踏于祥云之上。龙左侧后足处刻有一枚火焰宝珠。石刻造型生动,表现出龙的灵性与力量。

南宋高浮雕白虎石刻

长141厘米,宽53厘米,厚16厘米

虎头回首向下,双目圆睁,专注宝珠,额上刻有“王”字。虎头头顶有长鬣向后上方飘起。虎身左侧前后足踏于祥云之上,右前足上举握一宝珠,其后足微张,肘后关节处各有一束长毛。虎背刻成鳍状,虎身细长,无斑纹,虎尾略呈S形向后摆动。

南宋高浮雕白虎石刻

长237厘米,宽66厘米,厚19厘米

虎头部刻有两耳、双目和鼻尖,双目仅用重圆圈表示。虎身修长,尾向后伸展,略微弯曲。虎前足向两旁张开呈匍伏状,后足则一前一后作行走状。虎足细长,四趾紧握。

南宋高浮雕执剑男武士石刻

长204厘米,宽69厘米,厚21厘米

武士头戴兜鍪,鍪顶缀缨饰,两侧有护耳,鍪下沿两侧有绦带系于颏下,系带向上飘至胸前,武士双目微睁,表情严肃,略右视。身穿铠甲,着披膊,肩部披长巾。胸甲有十字形装饰,并用带约束,护腰以束带扎紧。铠甲内穿圆领战袍,右手下垂略向内弯,手握剑柄,剑锋向其左上斜伸,左手弯曲至腹前握住右手腕。甲裙裆部露出内穿的袍服,脚穿长靴,双腿张开站立于圆雕狮子造像基座上。

南宋高浮雕女武士石刻

长173厘米,宽56厘米,厚22.5厘米

女武士头戴上窄下宽的兜鍪,鍪顶缀一束缨饰,已残损,兜鍪造型别致,无护耳,露出发际和耳垂。女武士柳眉杏眼,嘴唇紧闭,脸庞丰腴,表情严肃。身体略向左斜,身穿铠甲,外罩战袍,革带束腰。战袍外亦用巾带约束,并在腰前系结,系结处带子向左右两侧飘散。双手执骨朵,骨朵头部呈花朵形。下身着甲裙,脚穿长靴,靴颈部用带子系紧。两脚叉开,呈外八字形站立于云纹图案的基座之上。

南宋高浮雕四子折桂石刻

长109厘米,宽61厘米,厚12.5厘米

石刻正面雕刻高浮难门饰。门的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为正方形框,框内线刻出圆形画面,浮雕四个正在戏玩的男童。顺着圆形线框右侧边缘刻划一株小树,树下似为玉兔捣药。树枝顺着圆形框顶部下垂,两个男童手执树枝,其中一男童双脚踩在另一男童背上,被踩的男童则匍匐在云朵之上;左侧男童左手持树叶,右手执树枝,双脚踩于云朵之上;左下一男童站在最前方,左手上抬伸向左上方,右手下垂执树叶。石刻下端长方形框内雕刻一朵牡丹花,花下浮雕两只小鹿,一只鹿正低头吃草,另一只呈半蹲状,其尾部和后足部分残损。该石刻表面局部残留有红、白两种颜料。

宋代统治者用高官厚禄笼络读书人,升官发财、荣华富贵、光宗耀祖是士人们幸福的源泉。“富贵”已成为一种无集体意识,渗透到民俗信仰以及思维方式的各个方面。石刻上的男童折桂、牡丹、玉兔捣药、瑞鹿等图案,表达出人们“望子成龙”“蟾宫折桂”“追求功名”“福禄长寿”的愿望。

南宋高浮雕持注子女侍石刻

长105厘米,宽99厘米,厚19厘米

石刻正面高浮雕一桌一椅,女侍手执注子站立于桌椅旁。女侍头戴软脚花冠,面部丰满,身穿圆领窄袖长糯和长裙,束腰革带。圆领内露出内衣衣领,右手略上抬紧握注子把手,左手托住注碗。长方桌桌面铺巾,上面摆有果盘和温碗。椅子位于桌后,约与桌子等宽,仅见椅背,椅背上沿呈圆弧形。

注子即酒壶,它和注碗都是宋代流行的一种盛酒用具。石刻中的注子器身直口,折肩,斜腹,圈足底,盖纽系双层莲花形,造型美观,刻画具体,十分醒目。注碗为花口、深腹,圈足,由七瓣组成的莲花口,似仰莲绽开,宽肥的莲瓣自下而上合成深腹大碗。注子坐于注碗,肩以下均没于碗体之中,肩以上露出碗外,可看到流口与把手以及莲花盖纽。

南宋高浮雕女侍石刻

长77 厘米,宽77 厘米,厚29 厘米

石刻正面雕刻高浮雕“妇人启门”图像。石刻中的女侍头绾双螺馨,脸庞圆润,柳眉杏目,表情含蓄端庄,身穿抹胸和对襟旋袄及地长裙。女侍从一扉关闭,而另一扉微微开启的门的缝隙间露出大半个身子,向外探望。

“妇人启门”是中国墓葬艺术中的一个常见形象,因启门之人多为女子,故名。这样雕刻有什么寓意呢?目前有以下三种解释:第一,妇人半倚门扉,小心察看,暗示门后有庭院、房屋,寓意主人家大业大,殷实富有;第二,启门者为仙境使者,引领来人前往仙境;第三,古人相信,当人过世后,会重新经过一扇门转世回到人间,除将人领往仙境,守门的妇人还可将人重新送还人间,转世投胎。

小编本来认为,只要能看宋代石刻,已经相当满足了,但博物馆的线上版还把泸县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屈氏庄园也做了VR版

这是相当有爱了。

所以,在网上逛了以后,小编强烈推荐泸县自驾游,不仅可以看博物馆、逛屈氏庄园,当地的一座龙脑桥也保存相当完好,龙头威风凛凛、几欲腾飞。春天快到了,麦田、小桥、流水、油菜花的搭配,简直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