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岚 何紫昕

作为一部叙述少数民族扶教工作的影片,《阿莫阿依》讲述的故事质朴自然,突破了观者对传统叙事节奏的预期。影片整体的叙事更像是从生活里截取的片段,保留着令人感动的力量。

镜头:描摹少女的心绪

《阿莫阿依》作为一部聚焦少数民族地区扶教工作的影片,其镜头自然而然地对准主人公阿莫阿依,不仅呈现她的生活,似乎也在预示着她的命运。影片的镜头大多数为固定镜头,减少了以往电影创作者所钟爱的、具有炫技意味的镜头语言。镜头安静而克制地将阿莫阿依从入学到辍学的画面呈现在观者眼前,正是这份安静与克制,给予观者尖锐的刺痛。

影片第一个关于阿莫阿依的镜头,是小小的阿莫阿依在家里劳作。还是孩子的小阿莫阿依脸上已经带着稳重与懂事,背着弟弟在家里忙碌着。直到傍晚,一家人在屋里坐着,静静看着中间的火堆,镜头一一扫过她们的脸颊,年老的奶奶、缝缝补补的母亲、发呆的阿莫阿依、年幼的妹妹以及还不会说话的弟弟。父亲在家中的缺失,使得家中最大的孩子阿莫阿依不得不承担起一部分家庭责任。三代女性坐在一起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天,直至奶奶吹起乐曲,小阿莫阿依的眼中亮晶晶的,似乎还在憧憬未来,但生活的枷锁已死死地缠住了她。

乡里的干部找到阿莫阿依家,督促阿莫阿依的父母送她去上学。阿莫阿依还没有上学的概念,她在旁边静静地听着,目光在干部和父母脸上来回流转。最终,她和其他孩子一样走向学校。但就如镜头中用弟弟的衣物改做的书包一样,家庭沉重的责任一直压在阿莫阿依的心上。即便是摩挲着书包,阿莫阿依仍挂念着家中的弟弟、妹妹,她的心绪呈现在每一个镜头里。就像贫困家庭中年长的孩子所要面临的选择困境,当阿莫阿依无法在其中找到一个平衡点时,强烈的责任感催促着她做出牺牲。

在最为揪心的镜头中,学校老师和干部在山里呼喊着阿莫阿依,呼唤在满山遍野里回荡,也冲击着阿莫阿依和观者的耳朵。阿莫阿依背着弟弟,躲藏在一棵树后,缄默无声正是她做出的选择。

构图:框住的生活片段

影片的构图具有非常强烈的视觉冲击意味。构图不仅激发观者的主观感受,也能赋予影片深刻的艺术性。《阿莫阿依》具有平稳感的构图既能将马边的生活气息不加干预地记录下来,又能增强影像安定和谐之感。强烈的安定和谐之感,在影片中却衬出一丝苦涩。

在阿莫阿依辅导弟弟的镜头中,此时的阿莫阿依已辍学7年,前景是阿莫阿依拿着熟悉的小学课本,配合弟弟的赞美声,后景是带着妹妹的母亲时不时望向阿莫阿依。镜头在前后景之间转换,构图在形式上带来稳定之感,在内容上却迸发出强烈的苦涩与心酸。

另一个构图同样如此,弟弟躺在床上准备睡觉,阿莫阿依拿着课本坐在床头的小板凳上,抽问弟弟算术题。此时的构图达到平衡感,姐弟各占一半的画幅,画面均衡的重量在姐弟二人之间形成强烈的分割线:年幼的与年长的、上学的与辍学的、天真童趣的与心怀苦楚的……

最令人动容的是阿莫阿依与母亲的一场对话。镜头皆是单人镜头,但是构图并不是将人物置于中间以达到平稳感,而是居于左右两边,不论是母亲的构图,还是阿莫阿依的构图,都具有强烈的失衡感。从二者关于辍学的对话上,母亲的试探与阿莫阿依的谎言,暗示着辍学已然成为二人心底里的疤痕,碰触难受,只有以善意的方式揭过。

色彩:隐喻着求学命运

《阿莫阿依》在画面色彩的把握上有着独到的隐喻意义。影片中,阿莫阿依活动的空间主要集中在家、山路和学校,这三个地方在色彩选择上各有侧重,蕴藏着不同的含义。

阿莫阿依的家是具有彝族特色的木质结构房屋,木制蕴含着古朴与温暖的气质,暖色调映照在人物的脸颊上,静谧中剥离了城市工业机器的喧嚣,有的只是干柴在火光里燃烧和空气中偶尔悬浮的灰烬,呈现彝族在居所上的原生态与亲人之间的温情;浓厚的色调,强烈的对比度,使得画面色彩有一种黏稠之感,家此刻是温暖阿莫阿依的庇护所,而家带来的厚重责任,是阿莫阿依无法挣脱的枷锁。

同样具有隐喻含义的是山路,大山的色彩上显得阴霾沉闷,画面的色彩经过细微调整,使得那条狭长的山路愈加明显。走出大山的路,对千千万万如阿莫阿依的孩子来说,是艰辛且漫长的。巍峨的大山曾哺育了在这居住的一代又一代人,也禁锢了一代又一代人。盘踞其中的山路,既是这些孩子们的求学之路,也是友爱人士的帮扶之路。有人踏着山路离开,也有人踏着山路到来,帮助更多人离开。

影片中,学校的色彩是最为明亮的,不论是小阿莫阿依就读的学校,还是复学后就读的桐华班,这是马边孩子们的童话班,他们再次坐回课堂,拥有实现梦想的机会。此处色彩上的明亮,预示着他们未来人生的明媚,正如桐花一般,花期虽迟到,但终将绽放。

作者简介



赵岚,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教授。

何紫昕,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