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宇君

立夏渐近,青川山间依然凉爽宜人。4月27日,当地姚渡镇柳田村,70岁的村民王正祥和妻子照例查看自家养殖的200箱中蜂情况,可才揭开盖子看了一小会儿,老两口明显感觉“腰酸,有点累”。

同日,350公里外的崇州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蜂业科技创新大会上,近200名行业专家开展了学术研讨,共享蜂业前沿技术。其中,关于智能蜂箱的研究报告为王正祥等传统蜂农们的困扰,提供了解决方案。

“川渝是养蜂大省,但一直不是蜂业强省。”四川省畜牧总站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四川蜂业短板体现在数字化智能化程度低、遗传资源利用不充分、产品与品牌影响力不足创新程度不够等方面。为突破川渝蜂业发展瓶颈,会上,专家们进行了“头脑风暴”。

※ 优势

四川蜂机具走在国内前沿

大会现场,记者见到了资阳市农业农村局的刘志辉带来的发明专利“中蜂循环组合式巢框及蜂箱”——即结合常规的朗式蜂箱和格子蜂箱优点的中蜂蜂箱。

2018年,刘志辉在雷波县参与乡村帮扶,发现当地采用原始树段蜂窝养殖中蜂——技术门槛低,老幼都能养,可取蜜时破坏蜂巢、损伤幼子,难以可持续发展;让蜂农改用市面上最常见的朗式蜂箱,但其技术要求较高,当地人短时间内也无法掌握。

三年帮扶过程中,刘志辉为山区蜂农设计出了中蜂循环组合式巢框,也许在外行看来,这只是几根黑乎乎的塑料架,但对于没有技术又想尝试养蜂的新手来说,却是个“利器”,其优势在于“不要拉铁丝、不安巢脾,管理简单,取蜜不伤蜂巢、幼子。”四川特色经作创新团队蜜蜂岗位专家、四川农业大学副教授杨明显评价,这在全国范围内也具备创新性。

刘志辉(右)展示巢框。袁宇君 摄

如果说刘志辉的专利发明只是改进了传统养蜂的技术,那么四川天府蜂谷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符洪川在《数据要素乘蜂而上 构建蜂业新质生产力》主题报告中展示的智慧蜂箱、智慧养蜂平台以及智慧养蜂整体解决方案,则为养蜂环节更新了“互联网思维”。

“不仅仅是数据自动采集、手机远程查询、异常预警通知这种大家设想中智慧蜂箱‘理应具备’的功能,更应该用智慧设备、平台串联蜂产品生产全过程。”符洪川说完,引起现场纷纷讨论。

目前,除了省内的阿坝、凉山、广元、绵阳、泸州等养蜂重点地区外,天府智慧蜂箱设备还在全国29个省的蜂场开展实际应用,并出口到澳大利亚、加拿大、韩国等地,应用于农业授粉服务等场景。

※ 难点

让科技甜果走入寻常蜂农家

有了“让养蜂更简单”的设计理念加持,四川蜂机具水平已走在全国前列,但仍面临现实问题——离蜂农“太远了”。省畜牧总站相关负责人提到,有的科研成果已经形成专利,但未产品化、商品化与产业化,有的科研成果形成了产品,却因高昂价格使蜂农望而却步。

对于前者,刘志辉等正加强与蜂机具制造厂商的对接合作,不断改进设计,追求科研成果的尽快落地;针对后者,符洪川提到了与沿海地区蜂产品生产企业的一种合作模式。

2022年,浙江花谷源蜂业有限公司(下称“花谷源”)按照每个2000元的价格,为公司的2个基地采购了460个智慧蜂箱,总投入92万元。

沿海地区人力成本高。传统养蜂模式下每年人工费用支出48万元,换上智能蜂箱后能省下三分之二。智慧养蜂精准识别蜂箱异常,降低天气等波动对蜂群造成的干扰,让蜂蜜增产15%以上。

花谷源将智能蜂场设在衢州市石梁镇里前坞村与航埠镇何双蓬村交界处,结对帮扶低收入村民。蜂场为每户结对农户提供10箱中华蜜蜂,安排专人培训养殖技术。

智能蜂场。受访者供图

企业以60元/斤的价格从蜂农处回收蜂蜜,按照每箱每年产12斤蜂蜜计算,年均帮助每户低收入农户增收7200余元。由于智能机具优化产业流程、提高了生产效率,蜂农增收了、产品提质了,企业预计也能在明年收回机具投入成本,实现盈利。

近年来,四川仿照浙江做法,同样以“村-企-户”模式,由政府引来企业对口援建,在甘孜州理塘县建起呷洼尼依养蜂合作社,用上智慧蜂箱,生产提质增效,村民获得增收——让普通蜂农也有机会直接享受智慧蜂具“科技甜果”。

※ 展望

“蜂+”新业态存在更多可能性

在一众发表学术报告的专家学者中,医生身份的陈杰显得有些特别,她从事蜂针疗法研究超40年。从达州中医药职业学院(原达州中医学校)退休后,她又作为四川省针灸学会理事(现已卸任)、专职医师,专心开展相关临床研究。

在主题为《蜂针——对抗人类顽疾的优势武器》的报告中,陈杰提到将蜜蜂精巧的蜂针与中国传统针灸疗法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实际上,我国并非唯一将蜂针用于医疗的国家,在奥地利、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很早就成立了蜂疗学会、协会、研究会等组织。

“以往的蜂业大会提及蜂疗,大多局限于理论方面。这次邀请从业人员来讲课,让更多人直观了解蜂疗在临床上的实际运用,反响很好。”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成都综合试验站站长、四川省畜牧总站高级畜牧师赖康评价。

中国农业科学院成果转化局局长、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彭文君在《新质生产力引领蜂业高质量发展》主题报告中谈到,蜜蜂产业是典型的“土特产”,如果只停留在蜂产品生产等初级阶段,无法充分发挥蜜蜂在绿色农业、环境保护、农旅融合、电子商务等方面的潜力。

与彭文君观点不谋而合的是,打造“蜂+”新业态已势在必行,成为不少与会专家的共同观点。除了“蜂+农业”“蜂+中医”,与会专家还提到了在我国各地探索中发展的蜂产品电商销售、特色蜂味餐饮、蜂主题民宿、蜂旅露营等新业态,提到“蜂+文创”“蜂+碳汇”等蜂业科技创新发展新思路。

四川省畜牧总站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川渝作为蜂业优势发展区,在后续工作中,将挖掘“蜂+”更多可能性,实现蜜蜂与更广阔受众群体的更深度连接,不断推动蜂业高质量发展,为打造更高水平的“甜蜜事业”注入新质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