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夕,嫩绿的茶叶铺满茶园,站在四川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石椅村的观景平台上举目四望,对面的盖头山上同样满眼苍翠。347国道在山脚下向远处延伸,穿过曲山镇镇中心,那里坐落着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

时光渐渐抚平过去的伤痛,石椅村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有滋味,家园越建越美好。如今,该村在乡村振兴中依托和发扬生态优势,已发展为集观光、体验、康养为一体的农文旅深度融合典型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23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视频连线看望慰问石椅村基层干部群众,他在连线时点赞说:“你们是一个很好的样子。”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生态振兴既为乡村自然环境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又为乡村绿色可持续发展绘就了生态蓝图,在打造更舒适、更宜居的和美乡村基础上,为群众兴业致富提供了更多选择。

如今像石椅村这样以生态振兴撬动村经济社会发展向绿色转型的样本已在四川许多地方“开花结果”。

造就宜居的诗意山乡

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曲山镇石椅村是集羌族文化、特色餐饮、水果采摘、茶叶采摘、亲子研学等为一体的生态休闲旅游特色村寨。

石椅村又名石椅羌寨,羌语称“拿巴日格”,因村中有一块形似双人座椅的大石而得名。这里已成为北川羌族自治县乃至绵阳市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一张靓丽名片。

石椅羌寨文化旅游有限公司营销部经理王静出生在与石椅村一山之隔的玉皇山村,小时候她经常听村里人念顺口溜调侃道:“有女莫嫁石椅山,天晴下雨路不干……”那时候的石椅村在周边乡亲看来,是一片穷苦之地。而在2023年,该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6.7万元。全村目前开设了23家农家乐,40万游客去年到该村体验了羌族民俗活动、茶文化研学等7类旅游项目。

翻天覆地的变化,离不开当地对“两山”发展理念的充分贯彻实践。

在村子的一隅有一片茂密而笔直的柳杉林,这是该村在2021年招商打造的“林海石源”项目,项目主体就是人工种植的柳杉林,其中有不少海洋生物化石,未来主打“天然氧吧”和科普研学教育。

“初衷是想找个养老的地方,把这个院子流转下来后又决定搞经营。”2020年从四川省绵阳外国语学校后勤部门退休后,孙晓春就搬到了盼望已久的石椅村,并在2023年开了家民宿,目前可供40人住宿。孙晓春的丈夫和两名子女都在外工作,她便一个人待在村里享受退休时光。

路面黑化、安装太阳能路灯……短短3年不到的时间里,孙晓春见证了村子人居环境不断提档升级。在她看来,最大的改变是垃圾清理成效突出,村容村貌始终保持清新整洁。

“我们在全镇引入市场化保洁机制,将全村生活垃圾处置工作服务外包。”曲山镇纪委书记张一川介绍,石椅村引入第三方保洁公司后一年的费用近20万元,通过政府补一点、村民出一点、村集体经济组织拿一点的方式解决。

为进一步提升石椅村人居环境水平,前段时间,村里实施了污水处理项目,村上争取专项资金建了17个污水处理点,将污水进行集中厌氧发酵,用于灌溉农田。孙晓春的民宿就接入了专用的污水处理点。

北川羌族自治县人居环境治理中心主任母敏告诉记者,目前石椅村水、电、路、网配套齐全,已完成村内4.6公里道路黑化,卫生厕所、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及生活污水处理均实现100%全覆盖。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石椅村并非独美。一年来,绵阳市坚持以绵阳北川石椅羌寨乡村振兴先行区示范建设为引领,深入实施乡村振兴专项行动,推动该市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乡村全面振兴之路。北川羌族自治县不断在人居环境等方面下功夫,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逐步构建“一村示范、百村借鉴”的新格局。2023年,北川羌族自治县聘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以石椅村为核心,辐射周边“七村一社区”的村级片区规划,加快塑造“连点成线、连线扩面、全域推进”的发展格局。

守住“天府粮仓”的大田美景

“这就叫把火锅‘煮’进春天里。”阳春三月,成都崇州市白头镇五星村黄澄澄的油菜花海中火锅飘香。不少游客从成都市区驱车前来此地,赏花、遛娃、喝咖啡、体验花海火锅。

五星村位于成温邛高速公路南侧,成都崇州都市农业产业功能区核心区,该村耕地面积1932.45亩,截至目前已基本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近年来,崇州市在打造“天府粮仓”核心示范区,守护一方“天府好田”的同时,不断放大“天府粮仓”的引流效应、生态功能、旅游价值。五星村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基础,以优质粮油为主导产业,坚持生态优先,辖区内大田景观、湿地风光相映成趣。不少游客慕名来到这个主打“慢生活”的锦绣田园打卡。

五星村讲解员、原村党支部书记王纪说,这几年村里整合土地整理、农田水利、乡村道路等项目资金,实施了高标准农田整治项目,打造集中连片大田景观,实现稻田变湿地、田园变公园、新村变景区。

天府粮仓产业园优粮部部长张科表示,随着五星村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这几年,农户思想观念明显转变,意识到化肥对粮食品质的影响,逐步着手改良土壤。同时,对于使用后的肥料袋、农药袋,该村明确要求“谁使用,谁回收”,不得随意废弃。

桤木河距离五星村不远,曾一度存在黑臭污水进河现象。崇州市多方筹措资金,实施桤木河综合治理项目,并引进企业建设沿河绿道。昔日的臭水沟已转变为省级桤木河湿地公园。良好的生态让桤木河融入五星村的整体景观打造,从原本“拖后腿”变为“加分项”。

通过生态振兴,五星村的第三产业完全被带动起来。这两年,随着家乡环境越来越好,几百名在外打工的本地人陆续返乡。现在的五星村家家户户都住进了小别墅,产业户有170多户(包含超市、餐饮、民宿以及其他服务业),开设民宿59家。

白头镇社区治理办主任刘堂辉介绍,五星村坚持“先策划后规划,不设计不建设”,村中不管是社会资金进入还是村民自己投资做产业都要通过村民小组等5级审批,确定不会影响乡村的整体环境才能实施。

如今,以五星村为代表,崇州市以“天府粮仓”核心示范区建设为牵引,推动农旅深度融合发展。依托“天府粮仓”30万亩高标准农田,发挥紧邻大都市的近郊优势,通过农旅融合把“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田园风光转化为富民惠民的美丽经济。

释放绿色种养循环生态红利

每到4月,天气开始炎热干燥时,内江市威远县界牌镇花荷村的玉米种植户们就愁上眉梢,得赶时间给地施肥。不过自从村上整村推进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工作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吸污车运载着有机肥、沼液肥到种植农户的土地上施肥。

绿色种养循环是利用生物链原理,提高投入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的实施可减少化肥使用,实现节本增效。

四川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2021年起,该省开始在内江市威远县等多个县(区)开展以粪肥还田为主的整县推进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其中,畜牧大县威远县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24年4月1日,2023年项目实施全县已完成粪肥还田8.42万亩。

“县里成立了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方案制定、统筹指挥和工作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威远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威远县积极吸引社会化资本参与粪肥还田利用,加大对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扶持引导力度。目前该县通过收集县域内养殖主体干湿分离后的干粪和沼液,堆肥达到还田标准后再运送至种植户田间地头。据介绍,项目涉及小麦、玉米、水稻、油菜、果树、茶叶等多种作物,由第三方公司安排粪污运输车按实际情况进行浇灌还田服务。

威远县农业农村局农业科技服务中心主任刘军告诉记者,绿色种养循环的生态效益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有效减轻了养殖场的环保压力,帮助养殖农户处理牲畜禽类粪便;二是这几年天气比较干旱,粮食及经济作物亟需这些肥料去灌溉,以改善种植农户土地土壤肥力结构,减少病虫害等。

威远县通过实施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带动了畜禽粪污等废弃物肥料化利用。该县还搭建了种养循环大数据管控平台,通过对运输车辆GPS轨迹追踪和种植养殖主体还田信息登记,实现了粪肥还田数据追溯和透明化监管。

威远县只是众多试点县的一个缩影。2021年以来,通过各个试点县不断探索,四川省已经形成了“养殖户+第三方服务机构+种植基地”运输还田、“养殖户+综合处理中心+种植基地”管网输送还田、“养殖户+种植户”堆沤还田、“养殖户+有机肥企业+种植基地”商品有机肥还田等4种还田模式,项目示范带动不断强化,综合效益不断凸显。

崇州市白头镇五星村打造大田景观,解锁消费新场景。(崇州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记者手记

美丽乡村的“流”与“留”

很长一段时间里,乡村人口都“单向迁移”到城镇,家乡成了众多“游雁”们思念却难回的地方。但是这几年,随着乡村振兴尤其是生态振兴的持续推进,各地乡村的自然环境、经济条件、人居环境大为改善。生活条件好了,在外漂泊的本地人渐渐“归巢”,甚至吸引了城市居民迁入、投资和定居。

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如今越来越多的四川城乡居民都愿意回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去找寻生态宜居的生活状态,这种改变离不开当地生态振兴的因地制宜和有效实施。

在石椅村采访时,记者留意到,村里有不少身着羌族民族服饰的工作人员迎来送往,有的负责迎宾“开寨”仪式,有的以歌舞招待进入羌寨的游客,有的在和参加研学的孩子分享故事,其中有青壮年也有老人。当地干部告诉记者,这些对民族语言、文化掌握较深的老者有的是本村人,还有一些是从周边的乡村聘来的。在石椅村如画的风景中,他们也找到了新的安身立命之所。

其实无论是石椅村还是五星村,都通过优化和放大自身的自然优势,引来社会投资建设了一批批文旅项目,继而带动当地老百姓创业致富。生态振兴就是这样,不仅仅要保护自然环境,还能带来更多深刻的转变。

辗转四川省内多地采访,记者感受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不是一句空话。生态振兴包含着对水、土壤、空气、植被等自然要素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完全可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的统一。

绿色、美丽、舒适、宜居的环境,同时又能涵养人们的观念和意识。记者走访多个乡村时,当地群众都表示自己和身边的邻居越来越关心周围的环境,对于白色污染、土壤污染等都越来越重视。有的地方村民自发充当志愿者监督环境,有的村落由村集体出资雇人维持干净整洁,乡村面貌常看常新。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生态振兴的成效既是绿色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也是美丽乡村把人留下的“定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