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党建微信公众号刊登报道《 资阳市乐至县建强堡垒、多方联动、因地制宜 探索乡村发展振兴新路径》,以下为全部内容:

去年以来,资阳市乐至县坚持党建引领,聚焦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为抓手,突出建强堡垒、多方联动、因地制宜,成功探索出一条产业兴旺、村民富裕的乡村发展振兴新路径。

建强堡垒搭建发展平台

一是头雁领航把稳“方向盘”。紧紧扭住村“两委”班子这个“牛鼻子”,锻造最强头雁队伍,开展村“两委”班子成员任前能力测试,严格按照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任职年龄要求,有效形成平均年龄48岁、理论素养高、综合能力强的村级班子队伍。大力实施“明星书记”培育,选优配强21个重点村党组织书记,增设乡村振兴专职副书记9名,3名村书记被评为省市乡村振兴“担当作为好支书”。

二是先锋示范画好“同心圆”。充分发挥党员示范带头作用,深入实施“党员兴产业”“党员带群众”两大工程,对群众不敢做的由党员带头做,对群众不愿做的由党员发动做。截至目前,全县270余名党员领办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00余个,360余名党员致富能手结对帮带1700余户群众,带动群众增收365.49万元,成功探索出一条党员群众“共建、共享、共富”的增收致富路。

三是党日联动点燃“驱动器”。大力开展“党日联动助振兴”活动,鼓励村党组织主动与包联单位、农口部门及所在乡镇党组织对接,联合开展以农技知识下乡、助农助耕等为主题的主题党日,全县累计开展“党日联动助振兴”活动430余次,开展知识下乡200余次,组织助耕活动100余次,发放农技手册2000余份,党员农业知识水平及带富能力有效提升。

东山镇现代蚕桑产业园

多方联动蹚出振兴新路

一是特色产业赋能“树品牌”。深入挖掘“一白一黑、一花一木”、红色旅游等县域特色,成功打造集红色、康养、农旅为一体的特色产业链条,乐至特色黑山羊年存栏34.84万头、出栏63.12万头,黑山羊年均出栏量居全市第一,黑山羊保种场入选省级畜禽资源保护单位;连片打造蚕桑基地14.4万亩,产茧量0.49万吨,白僵蚕产量位居全省第一,“中国桑都”金字招牌不断创响。

二是龙头企业结对“促发展”。大力推进“项目进村 企业联村”“双基共建 富民强村”等行动,五一机械厂等10家民营企业与28个村签订产业项目发展协议,共同研究发展思路20余次,解决农产品滞销等问题100余个,县属金融机构与130余个村结对共建,发放助农贷款资金1.9亿元,帮助农村劳动力1万余人就业,成功助力产业发展。

三是星级园区带动“助增收”。充分依托葡萄现代农业园区、粮油现代农业园区等省市级农业园区及蚕桑特色产业园区优势,支持园区覆盖村及周边辐射村优先申报发展集体经济,引导园区通过合作租用配套设施、吸纳村级资产入股、联动发展农业产业等形式,带动周边村集体经济发展。截至目前,园区内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4万元,高于全县平均水平15%。

高寺镇清水村村集体经济

因地制宜助力增收致富

一是打造红色村积蓄红色“动能”。统筹各方力量,全力支持“红色村”特色产业体系建设,鼓励旧居村充分利用红色资源,打造红色文化馆、“红色主题”儿童乐园、红色电影院、红色充电站及复古怀旧供销社等特色产业,引导村民积极租用门面或按5%比例分红代卖等形式加入村集体经营,增加集体经济收入的同时,拓宽群众增收渠道,让“红色村”在推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走在前、作表率,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典范。

二是扶持一般村培育产业“黑马”。扶持107个行政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出台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13条措施,探索资源发包、物业出租等4种发展模式,2023年中省扶持村集体经济总收入1659.2万元,占全县集体经济总收入50%以上,扶持村集体经济平均收入较一般村平均收入高2倍以上,高寺镇清水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110.39万元,成为全市首个纯收入突破百万的村。

三是整合薄弱村另辟发展“蹊径”。全面摸排掌握县域各村基础条件及集体经济发展情况,优先选定耕地分布零散、地势起伏不平、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难度大且分布不均的宝林镇为试点,鼓励镇域村集体经济组织联合成立农业服务公司,组建社会化服务队伍,承接县域土地整治、道路维修等农业项目,整合全镇土地资源,建成全程机械化粮油连片种植园区3000余亩,实现年经营收入380余万元,向村集体股东分红101万元,村集体及村民收入显著提升。

来源 | 四川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