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山县龙门乡隆兴中心校的同学们正在新建的操场上体育课。 川报观察记者 吴传明 摄 (资料图片)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奋斗历程。汶川特大地震之后再次发生芦山强烈地震,旧伤未愈,又添新创,四川是否安全、“地方作为主体”新体制下重建能否圆满完成,各方高度关注。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四川牢记总书记的重托与期望,攻坚克难、改革创新、浴火重生,走出了一条“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重建新路。

日前,川报观察记者分赴芦山县体育馆、龙门乡隆兴中心校和龙门乡场镇,重访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过的地方,向总书记报告灾后重建新貌。 

10月10日四川日报2版

建新校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灾区学校复课情况。他对龙门乡隆兴中心校学生们说,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你们是祖国的花朵、事业的希望,我们一定会把灾区学校建设得更坚固、更美丽!


点击观看视频:采访隆兴中心校:新校园让梦想有了翅膀

学校之变:感恩进校训 希望在升腾

川报观察记者 唐泽文

10月8日,假期的最后一天,雅安市芦山县龙门乡隆兴中心校校长王智强已开始着手安排学校的工作。“计划把我们学校的科技特色,与村里的生产生活结合得更紧密一些。”王智强说。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发生7.0级强烈地震,龙门乡隆兴中心校成为震后第一所复课的学校。

如今,经过4年多的发展,学校的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新学校有了全职音乐老师

走进隆兴中心校,大门左侧的白色石碑上刻着“感恩”两个大字,这两个字已写进校训。新建的塑胶操场、全新的食堂、全新的音乐教室……很难想象,这所学校在地震中遭受过重创。

今年国庆节前,记者来到这所学校,廖茂棱正给一年级的孩子们上音乐课。廖茂棱是隆兴中心校的全职音乐老师,地震后,她通过公招来到这里任教。

廖茂棱到来前,这里没有全职音乐老师。现在,学校里有了全新的音乐教室,钢琴、多媒体播放设备一应俱全。学校还通过多媒体平台,与城里的学校建立智慧课堂,进一步整合优质教学资源。

下一步,隆兴中心校还将重点进行心理课堂的建设。

科技教育成学校新特色

隆兴中心校一大特色是科技。学校的科技馆里,陈列着各类进行科普教学的教具,孩子们不仅可以通过这些工具学习科学知识,还能按自己的想法进行创造,打造属于自己的科技作品。

学生廖思意介绍了自己的科技画作。“我画的是会飞的房子,住在这个房子里,如果遇到类似地震等紧急情况,房子就能直接飞到安全的地方。”

科技馆的门前,还有专门的科技菜园和科技花园。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种下各类花草、蔬菜等,观察他们的生长情况。

杨佩宇瀚是学校里的种植小能手,他有一个小小的梦想。“希望能种出世界上最好吃、最营养的蔬菜。”

针对学校里的科技试验田,王智强希望能够种更多的乡主导产业农作物,为乡里的生产生活出一份力。

“还可联系省上或市里的专家来给我们指导,让这里成为农作物科技实验基地。到那个时候,我们的科技教学、科技研究,将有更广泛、更实际的影响力。”王智强说。 

兴产业

习近平总书记在芦山县龙门乡青龙场村集中安置点鼓励乡亲们说,希望乡亲们在过渡安置期间互帮互助、共渡难关,同时主动想办法、出主意,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重建美好家园。


点击观看视频:采访龙门乡:旅游越来越红火

产业之变:摆好“龙门阵”笑迎四方客

杨路铭 川报观察记者 游飞

“这个国庆中秋假期,不但住宿爆满,连卖烧烤收入都超过了8000元。”10月9日上午,雅安市芦山县龙门乡龙门古镇,忙活了一个多星期后,李二哥客栈老板李连强和妻子何飞雪终于有空进行盘点。算完账,夫妇俩很满意,“游客明显比去年多,收入也渐长,是个好势头。”

“4·20”芦山强烈地震后,震中龙门乡依托原有的古镇文化底蕴,建起了新的龙门古镇,全力发展乡村旅游。

农家乐的小院里,何飞雪同记者摆起了“龙门阵”。2013年前,何飞雪夫妻二人,一直在全国各地跑货运,“吃不好,休息不好,一趟跑下来,还挣不了多少。”那时,何飞雪特想回家。

地震后,看到新建的新村,夫妻俩决定安心在家发展。为此,李连强和何飞雪利用重建的新房,开起了集餐饮与住宿于一体的农家乐。旅店加餐馆,住的是美丽新村,吃的是农家特色,很快,客栈就受到客人们的青睐。

去年,李连强和何飞雪的客栈收入近15万元。如今他们越来越有信心,“龙门乡旅游不断发展,生意也会越来越好!”

与他们一河之隔的白伙新村村民白体明,也是信心十足。白伙新村也是芦山地震后的重建新村。搬入重建的新房后,白体明从银行贷款13万元,用于装修和筹备农家乐。经过2年的运营,农家乐的生意越来越好。

白体明的妻子任兴芳说:“我们会给客人做一些当地的农家特色菜,客人们都很喜欢。”白体明和任兴芳还创新经营模式:客人要是愿意自己做饭,农家乐就只负责提供房间和水电,每个月只收取1100块钱的房租。“很多客人很喜欢这种方式,一住就是一个多月。”任兴芳说。

除了农家乐,白体明还在龙门新村的一家民宿酒店里有着一份看守的工作,每个月有着1000多元的固定收入。

收入越来越多,生活也越来越好。去年,白体明还了6万元的贷款。“原本可以把贷款全部还清,但看到现在龙门旅游越来越红火了,准备再投入点资金,把家里剩下的房间装修成客房。”

龙门乡党委书记陈刚介绍,依托灾后重建带来的日益便捷的交通及观光农业、休闲旅游、自然生态等优势资源,龙门乡大力发展乡村旅游,2016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00余万元。 

住新居

习近平总书记在芦山县体育馆集中安置点对群众说,在这么大的灾害面前能够很快有现在这样一个安置局面,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一定要抓紧恢复重建,争取早日让大家搬进安全、放心的新家。他叮嘱当地干部加强安置点管理,同群众一起营造一个安全温馨的大家庭。


点击观看视频:群众为何对板房还心心念念?

新居之变:和睦“大家庭”生活更温馨

川报观察记者 蒋君芳

这个假期,留在芦山县城过“双节”的王有新专门抽出一天,去芦山县体育馆转了一圈。

新家距离体育馆只有500多米,步行只需几分钟。自去年从芦山县体育馆临时安置点搬进新家后,时不时到体育馆转转已经成了王有新的习惯,“在这里度过的3年时光,是人生中最难忘的,对于很多人来说,体育馆是大家情感的寄托。”

“4·20”芦山强烈地震发生后,在一线忙着疏散群众的王有新被任命为县体育馆安置点临时党委副书记。他马不停蹄赶到县体育馆报道,那时的画面还历历在目,“大量的群众拖家带口,从四面八方涌入体育馆。”

震后第二天,党旗在临时安置点上高高飘扬。“飘扬的党旗成了群众心里的主心骨。”王有新说,为了更好地服务管理安置群众,临时党委还引入社区管理的经验,将所有帐篷逐一编号,进行网格化管理。这种做法还延续到后来的板房阶段。

数据统计,地震发生后,芦山县体育馆受灾群众安置点共搭建帐篷950余顶,入住受灾群众1900余户、5500余人。

3年,1000多个日日夜夜,王有新的脑海里存储了许多与帐篷、板房有关的记忆。最后一个片段,时间定格于去年7月20日——所有安置群众搬进新家后,大家动手拆掉住了3年的板房,但脸上却流露出依依不舍的神情,“还有群众给我们写了感谢信。”

面对总书记的殷殷重托,芦山县首位推进城乡住房重建,优先解决与群众联系最为紧密的民生问题。到去年7月,体育馆临时安置的5000余群众全部搬进了新家。

如今,120多平方米的新家,宽敞明亮,周末以外的时间只有王有新跟老伴两人居住,小区里的各项基础设施都很不错,当地政府还为安置群众兜底了3年的物管费用,“既安全又舒适。”

新家所在的小区里,还有许多情谊特殊的邻居,“有不少人当时也住在体育馆临时安置点,大家一起生活了3年,很是熟悉。碰见了,都会摆一摆现在,也摆一摆过去。”王有新说,大家不光对自己的新家很满意,对于芦山县城也很是看好,“现在芦山县城看起来真是有个新城市的模样了,以后会越来越好。”

点击阅读:

向总书记报告·芦山灾后重建篇 | 浴火重生 新芦山走出新路子

点击阅读:

向总书记报告·芦山灾后重建篇 | 三道“算式” 新生路上浴火重生

本文编辑:张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