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记者 何川)作为中国唯一科技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先行区,绵阳科技城如何结合优势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哪些经验和做法值得借鉴和推广?日前,记者走进中国绵阳科技城,向新而行,在绵阳科技城的园区、企业、研发机构中寻找脉络。

绵阳科技城企业研发人形机器人测试中

20年磨砺 人形机器人踏上世界舞台

在绵阳高新区(科技城直管区)的四川福德机器人有限公司,记者看到一个人形机器人正在下蹲,进而做出“一字马”动作,测试完成后,这台机器人近日将飞往德国汉诺威,参加汉诺威工业博览会。

这款机器人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有71个关节,而且自身重量只有43公斤。而在业内,机器人通常重达50-90公斤,且关节数量通常为40个左右。该公司今年计划再试制10台人形机器人的样品,以满足相关需求。

该公司市场部负责人范毅文介绍,一体化关节是机器人能够灵活运动的关键。他们生产的机器臂重量只有8公斤,但可举起10公斤的重物,极限值可达16公斤,其抓重比超过1.2∶1,也就是自身重量一公斤,可以抓起超1.2公斤的重物,这是业内目前最高的水平。

该公司创始人胡天链表示,人形机器人零部件中最关键的是谐波减速机,一次减速机故障让他下定决心自己研发生产,从开始谋划到量产,他们共用了8年时间。

胡天链说:“从我第一次参赛开始进入机器人领域已经20年了,当时我们的目标是,致力于让机器人进入到生活的每个领域,如今这个目标越来越接近了。”

高倍率圆柱锂离子电池生产线

长虹新能源智能升级 传统国企焕发新活力

走进长虹智能制造产业园,记者对这家老牌国企如何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和转型发展道路上实现“焕然一新”充满了兴趣。

在探访全自动化储电池生产线时,长虹新能源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长虹紧扣“智改数转”,通过对智能设备、智能产线、智能工厂的智能改造升级,提升制造能力。长虹实现对设备、产线、工厂,全面实施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改造,创造了中国第一批“5G+工业互联网”生产线,并在中国家电行业率先实现了“大规模个人化定制服务”。

目前,长虹智能制造产业园可实现年产智能电视600万台、网络产品超800万台、碱性电池27亿只、高倍率圆柱锂离子电池2.6亿只,解决就业人数近5000人,年销售收入约350亿元,年利税总额约20亿元,成为长虹实施面向物联网战略转型的重要承载。

医用回旋加速器正在进行试验

自主研发回旋加速器 打破国外核医疗垄断

走进四川玖谊源粒子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技术部门内,技术骨干们正在紧张地进行着30兆伏医用回旋加速器的研发工作,一旁生产车间内,红色、黄色和绿色的指示灯正交替闪烁着,2.5米厚的墙体内,一台台医用回旋加速器正在进行着试验。

不久前,由该公司自主研制的医用回旋加速器 LB-11MTS,在肯尼亚一家区域医疗中心内顺利完成吊装入场,这是国产医用回旋加速器首次走向海外市场。

“核医疗”,是未来医疗领域最具科技含量的方向之一。而医用回旋加速器,是制备放射性同位素药物的关键核心设备,也是医用同位素三种制备方法之一,相当于医生的“弹药生产线”。

在2021年以前,这种核心技术一直被欧美日等国家垄断。鲜有人知的是,早在2007年,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便启动了医用回旋加速器研发,逐步攻克小型化、稳定性等难关。但科技成果转化如何成功落地成为最后一道难题。

2017年,混合所有制企业——四川玖谊源粒子有限公司,正式落户绵阳经开区。该团队花了两年时间,推出国内首个用于PET药物制备的医用回旋加速器产品。2021年,该公司产品开始实现国内的装机应用,同年10月,首台国产医用回旋加速器在四川省科学城医院投入使用。2023年,在绵阳经开区的支持下,三条生产线全部投入运行,初期年产能可达到30台,生产线满产运行后年产能可达到50—100台,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医用回旋加速器生产基地。

如今,首台20兆伏医用回旋加速器已经下线,即将发往一家医学研究所,用于新型放射性药物研发。

“我们的最终理想是研发生产出230千伏超导回旋加速器,这样能够更加精准直达病灶。”该公司负责人对此满怀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