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咏春》剧照

川观新闻记者 薛维睿

4月12日晚,舞剧《咏春》在成都城市音乐厅上演,在双线叙事脉络中,叶问赴香港打拼的经历和电影《咏春》剧组的拍摄历程并行展现,通过平凡人逐光前行的英雄故事,带来一场以舞论武、快意江湖的视觉盛宴。

这是舞剧《咏春》第二次来成都演出。该剧由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文体旅游局出品,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编剧,舞坛“双子星”韩真、周莉亚共同执导。作为深圳原创的精品之作,该剧片段登上龙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获得众多观众的热议和好评。

舞剧《咏春》13日、14日还将在成都城市音乐厅上演。

舞剧《咏春》剧照

电影语汇与舞台艺术交融碰撞

台上架起灯光,生动再现了电影片场;灯光下好戏不断,电影镜头里正在讲述香港七十二房客故事……当晚舞台上,通过蒙太奇、升降格、景别变化等电影拍摄技巧,舞剧《咏春》将“电影语汇”与舞台艺术表达融会贯通。

伴随剧情深入,观众一起沉浸式“追梦”,台下人亦是戏中人。当舞台上打出“英雄站在光里,而我们,愿是那束光”的字样时,观众席上传来阵阵欢呼。“非常震撼!感受到了传统武术与现代舞蹈的完美融合。”“今年春晚上看过就觉得特别惊艳,这一次来到家门口演出,很庆幸没有错过!”演出结束后,观众们纷纷好评。

诞生于岭南的咏春拳,是最早走向世界的中国功夫之一。功夫题材的影视作品经久不衰,也进一步让功夫文化成为代表中国形象的重要符号。《咏春》将五大功夫门派咏春拳、螳螂拳、八卦掌、八极拳、太极拳中的武学招式,与古典舞、现代舞的舞蹈特质相结合,将国家级非遗与岭南民俗文化创新融合于剧中,展现了舞剧精神与武术精神碰撞的独特魅力,带来两个时代的同频共振。

舞剧《咏春》剧照

“我们这一代人对于武术的认识,几乎都是通过电影或影视作品,特别是90年代初的合拍片。”导演周莉亚表示,在《咏春》创排期间,主创团队到深圳电影制片厂采风,为舞台搜集灵感。在舞台众生相中的“包租婆”“咸鱼强”和七十二房客等,都能够在电影里找到原型,将这些形象放到舞台,也是在致敬功夫电影。

如何将武学招式与舞蹈特质结合?在导演组看来,不同于舞蹈的呼吸,武术的呼吸更为短促,对体力的消耗也更大,需要在遵从武术呼吸的前提下,进行舞蹈节奏的铺排。此外,武术在节奏美感方面也与舞蹈不同,舞蹈的气息往上走,但武术更多气息运用是往下走,而且往往有蓄力待发的过程。

非遗文化诠释国风“武林美学”

舞剧《咏春》既展现了“对称之美”“平衡之美”的中国传统美学,也在舞蹈语汇、服装设计、人物塑造等方面大胆创新,呈现出空间美学、身体美学的先锋性,带来国风“舞林美学”的视觉震撼。

香云纱的运用让观众惊喜不已。五大门派掌门身着香云纱做成的长衫,一招一式之间,具有硬度而不失垂感的衣料舞出阵阵劲风,在舞台追光的映照下,闪现出黑亮的色泽,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在群舞中,头戴尖斗笠、身着红云纱裙的女舞者们,在舞动中体现香云纱古老而繁复的染制过程,展现了极具美感的劳作场景。

舞剧《咏春》剧照

香云纱是岭南地区的一种古老的染色面料,香云纱染整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于穿着走路会“沙沙”作响,得名“响云纱”,后来称为“香云纱”。

《咏春》服装设计师阳东霖曾表示,香云纱并不是一种很适合舞台艺术的面料,除了后期维护投入大,面料本身所具有的光泽感也可能会与灯光相互排斥。经过再三斟酌过后,团队最终还是在某些章节大面积运用香云纱,并且创新采用了红黑两种香云纱。“除了香云纱本身所具有的文化意义,它的颜色和质地也与故事情节、人物属性相契合。“我们根据这种面料独有的特性,找到属于它独有的舞蹈语汇,这也是艺术创作最有意思的地方。”

女性力量也在舞剧《咏春》中得以具象化。剧中塑造了多位女性角色,她们眼神坚定、英姿飒爽,每一寸拳都利落又干脆。在主创团队看来,在男性浓度过高的武林中,女性似乎一直是隐身的,希望通过《咏春》撕掉女性“柔弱”的标签,用不同的角色展现女性的能量。

活动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