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融合”这个词早已不陌生,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关键一招。

如今,我县各个产业强镇、经济重镇、文化名镇……在乡村潜力的不断激发中加速起跑。它们上联县城、下接乡村,发掘当地特色资源,吸引资本聚镇、能人入镇、技术进镇,有力推动了产业融合、产城融合、城乡融合发展。

为此,《三台发布》微信公众号推出“城乡融合‘镇’给力”系列报道,将视线对准我县的乡镇,看它们在推进城乡融合工作中,“怎么融”,“融什么”,融出了怎样的倍增效应?

今天

我们一起走进

蔬菜产业的主要产区

立新镇、秋林镇和断石乡

探寻蔬菜产业如何在

城乡融合发展中融出融合效应?

产业是城乡融合发展的“纽带”。我县着力构建“221”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发展麦冬、蔬菜两大特色产业,不断强化原料基地建设,引导企业重心下沉,从源头强化产业基础。

做大外销品质基地

绿色蔬菜畅销“一带一路”

立新镇素有我县“北大门”之称,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和区位优势,靠近绵阳市郊区,深度融入了2小时成渝绵城市群。蔬菜种植已经成为了当地菜农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每到蔬菜成熟的季节,来这里的经销商总是络绎不绝,产品远销新疆、甘肃、内蒙古等12个省份。

去年,立新镇的蔬菜销售渠道进一步打开。继2022年“绵品出川”活动与东莞市成功签订950万元定向采购合同后,2023年成功闯入香港市场,同时通过中欧班列销往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一带一路”国家。广阔畅通的销售渠道意味着菜农的收入“水涨船高”,以高棚村为例,当地菜农人均可支配收入超3.8万元,村集体经济年收益12万元。

此外,立新镇立足发展实际,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依托现有水稻种植土地,发展“水稻+蔬菜”轮作模式,分片区种植小白菜、上海青等周期短、复种率高的鲜销蔬菜,实现小白菜一年最高收7茬,达到改善土质、提高土地利用率。

目前,立新镇每日输出蔬菜400—500吨左右,蔬菜生产总面积5万余亩/年(含复茬),主要种植品种为小白菜、飘儿白、莴笋等20余个品种,实现产值约2.5亿元。

立新镇党委书记刘宁说:“接下来,我们将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聚焦目标要求,积极对接投资企业对全镇蔬菜产业进行提档升级,促进农业生产、加工、物流、营销等相互融合和全产业链开发,打造省级乃至国家级‘万亩蔬菜农业产业园区’。”

做强农产品加工业

有效提升产品附加值

农产品加工作为全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既能反向促进生产端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又能正向使农业上下游相关产业、环节有机融合,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秋林镇以发展榨菜产业链为切入点,建设榨菜产业核心基地,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标准化、产业化、品质化生产,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条,逐步建成“基地+农户+公司”的新生产格局。

“全镇总种植面积2000多亩,核心种植区的老百姓人均每亩增收120-160元”——从带动老百姓增收情况来看,榨菜产业可以说是秋林镇的特色主导产业。多年来,该镇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在企业、合作社和农户之间逐步建立了订单生产、技术协作、土地托管等联结机制,既提升了全镇榨菜种植基地的规模化、标准化、商品化水平,又实现了企业效益和农民增收双赢。当前,榨菜产业已成为该镇文昌村、官井沟村、秋方村等多个村庄种植户的重要收入来源。

如今,秋林镇引进专业农业公司建立加工基地,并与当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达成合作协议,开展集中连片规模种植榨菜,使得农业效益不断提升,产业融合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也在逐步加强。

秋林镇党委书记王尧说:“我们将聚焦乡镇抓经济发展目标任务,围绕‘土地、产业、文化’三篇文章,谋篇布局、破题发力,积极加快城乡融合发展,进一步筑牢乡村振兴根基。“

立足蔬菜产业的资源优势,断石乡引进了相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先锋村和飞凤村投资512万元,建设青菜粗加工基地,并配套了订单农业、产业联动发展等合作机制,实现当地农产品就地加工销售。2023年,断石乡种植青菜3000余亩,实现产值600余万元,增加群众就业收入100余万元。

“青菜是短平快的产业,时间短,见效快。仅此一项,老百姓人均可以收入一千元左右,效益比较可观。” 断石乡先锋村党总支书记、村主任田洪介绍道。

同时,断石乡围绕“产业富乡”目标,按照“粮油+蔬菜”为主导产业,“艾草+经果”为培育产业的思路,先后在飞凤村、云龙村、三里村、上游村、白阳村等五个村建立1800余亩的粮油产业园区,并加快推动以先锋村为核心区的绿豆河蔬菜产业带建设,种植青菜、豇豆、辣椒等3800余亩蔬菜。

从涪江沿岸到各条支流河谷,从东西南北中到各条高速公路两旁,一条优质蔬菜产业带如春日渲染的拼图,点亮了城乡融合的新图景。

我县大力发展蔬菜产业

各乡镇因地制宜

不断延伸产业链条

不但深度融入渝遂绵优质蔬菜生产带建设

而且借助“一带一路”出川出国

以小蔬菜“融”出大产业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持续增加农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