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感悟:让IT核心技术摆脱受制于人的状况,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文/《四川党的建设》全媒体记者   冯雅可

人物名片:张明,中国电信四川公司大数据和AI中心三级专家兼研发管理及技术运营统筹,获得“中国电信集团优秀共产党员”“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 “四川工匠”等荣誉称号。

【工匠绝活】云时代下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与运维。

张明对云服务器进行检测。图/李鹏

手机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到营业厅办理业务、打印通话清单、登录公众号查询话费对大家而言更是家常便饭。然而,很少有人想到,在这些习以为常的小事背后,却凝聚了一批技术人员的智慧力量。张明,便是其中一名“幕后英雄”。

“好比一栋建筑的地基,如果地基不稳,那上面修的房子可能就成了危房。”作为已入行17年的资深IT人员,张明以信息和数据为“砖瓦”,在虚拟世界盖起幢幢“高楼”,构建起了一个稳定高效运行的“数据王国”,让群众享受到更便捷、更人性化的服务。

大数据赋能群众生活点滴

当人们进入森林或者自然保护区的时候,通常都会收到一条森林防火提醒短信,看似简简单单的一条短信,实际在后台经历了很多环节。“我们首先运用云计算强大的存储能力保存信息,再用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云计算的算力优势快速处理和分析数据,包括在海量的通信信令中快速、准确识别进入到森林的手机号码。”

如何定义数字世界的快速与准确?打开张明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一个个跳动的数据字符将回答这个问题。“这几个数据意味着最近1个小时,全省有275601人次查询了话费余额。一天全省范围内仅话费查询量能达到600多万人次,加上其他服务平台的查询量,一天能达到3亿余次。”在张明的数据技术构架下,所有查询都能在眨眼之间反馈结果,成功率达99%。

大数据时代,要满足群众海量信息的查询与运维,张明要做的就是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计算和处理,保证这些信息反馈的快速与准确。

“过去我们只能用摄像头看实时视频或者回放,现在结合AI技术,可以实现图像的智能识别。”随着AI技术的快速发展,张明所在团队已经将AI技术运用到了智能识别在加油站吸烟、进入工地未戴安全帽、使用电动车违规载人等场景,这些AI技术在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减少了很多安全隐患。

从技术“小白”到“大拿”

5000台服务器、3000套自研操作系统、1000余套自研数据库,数据存储超过20PB,支撑40个单位、380套系统上云,超大规模数字化技术底座连续2个100天无故障……数据背后,是张明多年来在信息技术迭代中的实践创新。

这一切跟每个人息息相关。过去查询话费清单只能看到最近1至3个月的,现在可以查到最近半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这就是技术迭代带来的便利。

“从事IT这个职业,纯属偶然。但我坚信,干一行爱一行,更要永葆学习之心。”有了信念,便有了前行的力量。张明一头钻进IT技术这片天地,不断用自研技术构建起支撑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能力。

他也曾遇到挫折。刚刚引入全文搜索引擎之时,完全没有使用经验,张明想尽办法,应用程序却始终无法建立连接,他与开发人员奋战了一个通宵才搭建成功;在电信新一代IT系统开发关键时刻,系统连接时快时慢,张明组织精兵强将开展各种论证、反复实验、跟踪代码,历时一周把这个“硬骨头”啃下来了。

问题不解决不放过、原因不查清楚不放过、整改措施不明确不放过、举一反三不清晰不放过,这“四不放过”信条陪伴着张明每一次技术攻坚。

填补一个个漏洞,突破一个个技术,热爱与学习,让他从技术“小白”成长为技术“大拿”。

只争朝夕解决“卡脖子”问题

“上次反馈的系统漏洞今天要拿出解决办法”“本周网络割接影响范围大、持续时间长,要严格按照审核的步骤执行”“本月要利用混沌工程完成核心系统的实验,找出系统的脆弱点”……在每周的例会上,张明与团队的交流直击要害。

在发现问题中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打磨匠心,张明越发体会到科技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他结合项目实战、自主研发、技能比赛、“师带徒”等形式开展人才培养,团队成员从5人扩大到20人,锻炼出一支平均年龄30余岁、具有强大战斗力的年轻技术团队。

熬过数不清的通宵、占用无数的节假日,张明和团队陆续攻克了从芯片到服务器、操作系统、数据库、应用系统全栈国产化的一系列难题,规划建设了涵盖容器、数据库、中间件、大数据等30余种技术的全栈云原生技术能力。

目前,四川电信实现自研操作系统、自研数据库的大规模升级替换,生产经营与管理全流程彻底摆脱对国外商业软硬件的依赖,累计节省商业软件许可证费用超2000万元、硬件资源成本超1000万元,解决了“卡脖子”问题。

身处数字科技行业,张明不断探索着前沿道路,追寻着无限可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期待未来在数字领域有更多的科技创新成果赋能千行百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