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四川党的建设》全媒体记者 刘艳梅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四川连续4年部署实施党的建设制度“微改革”,各县(市、区)推出一系列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改革举措,从“小单元”上破解了一批组织工作的堵点和难点问题,切实把党的建设制度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注入动力活力。

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成效如何?下一步的工作思路是什么?围绕相关话题,本期关注特邀嘉宾谈变化、说感受、话发展。

攀枝花市东区银江镇阿署达村集体经济项目——景别院民宿。供图/东区组

吕卓

中共泸县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近年来,泸县按照省上要求,聚焦“小切口”推动“大变化”,坚持从“微”处破题、向“深”处发力,系统谋划推进党的制度建设“微改革”,着力打通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落地“最后一公里”,形成了一批微案例、微制度,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

下一步,泸县将坚持问题导向,围绕党的建设所需、高质量发展所需、保障和改善民生所需,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推动川渝毗邻地区党建联建、集体经济协同发展、人才共育共用等方面找准破题点、切入点、发力点,推动党的建设制度“微改革”纵深发展、终端见效,以单项改革突破促进整体效果提升。

王俊

中共广汉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从细微处着手,从局部改起,先行实验,再全面推广,这是改革的成功经验。2021年以来,我省坚持“微”字当头抓改革,从微处发力、向深处求解、往实处破题,用“钉钉子”精神一锤一锤敲下去,以星火燎原之势抓点带面、覆盖全省,推动改革一贯到底、终端见效,涌现出一大批扎根基层、群众可感、冒着热气的改革案例。

在全省“微改革”的带动下,广汉市传承弘扬“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基因,以中央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专项小组基层联系点龙居社区为支点,系统推出25项“微改革”项目,基层治理“积分制”、抓好“三新”党建、招引文博人才、“党建+金融”等做法先后入选全国全省典型案例,在全省“微改革”的“满天星空”中发出一点光亮,也激励我们以更加奋发有为的姿态担当起抓改革的重任。

崔仕春

中共宣汉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近年来,我省坚持从“小切口”着手,聚焦基层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实施了一批落点准、措施实的“微改革”项目,形成了一批基层有感、终端见效的经验和成果,有效推动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走深做实、提质增效,更好保障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

今年,宣汉县在党的建设制度“微改革”上深入思考、积极探索,将瞄准当前农村普遍存在的人才队伍层次偏低、结构失衡、流失严重等问题,从建立人才组团定制化服务机制,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等方面着力,打破人才向乡村一线流通壁垒,以人才振兴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真正让“微改革”在基层发挥大作用。

贾超

中共巴中市委党员教育中心主任:

党的建设制度“微改革”切中了要害、扭住了关键,从最初的星星之火到现在的燎原之势,从最初的“小切口”到现在的“大纵深”,从最初的省级系统部署到现在的基层自主探索,从最初“术的研究”到现在“道的升华”,从最初的实践效果到现在的政治效果、社会效果、制度效果一体彰显,这些都充分展现了此项制度的旺盛生命力,体现了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改革所急与民心所向、实践导向与问题导向的有机统一,是一项在过去已经成功引路、未来还要继续探路的“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制度。

鲜果

中共攀枝花市东区银江镇党委书记:

近年来,全省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多点突破、全面发力,特别是“微改革”工作作为四川的一项原创,推动各地因地制宜开展探索,把困扰基层的小事作为谋划改革的要事,将乡镇从改革的最末端变为最前沿,既有站位又沾泥土。

今年,银江镇聚焦村级集体经济经营管理人才缺乏的困境,建立人才入乡工效联动激励机制。这本是乡村司空见惯的小问题,但不仅得到了市、区两级关注,还被纳入全省“微改革”项目,我们的“小探索”真正进入了全省的“大盘子”。接下来,我们会努力把项目抓好抓实,为银江高质量发展汇聚人才新动能。

任刚强

中共旺苍县高阳镇党委书记:

旺苍县坚持于微处入手、向改革借力、解基层难题,不断以“微改革”推动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走深做实、提质增效,真正实现了改革有突破、基层得实惠,取得非常好的政治效果、社会效果、实践效果。

下一步,建议针对乡村基层存在的干部干事创业动力不足等问题,进一步探索村常职干部考编、乡镇党政班子成员兼任站办所负责人等“微改革”做法,激励基层干部队伍担当实干,为乡村全面振兴赋能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