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剑

出版人吴鸿从事出版工作30多年,经手出版的图书数量多,且内容丰富,且有大量叫好又叫座的图书。不仅如此,他策划的图书独具魅力,挖掘作者资源,将出版做得有声有色,而这些与他的出版哲学有关。

虽然吴鸿取得的成就很大,但他本人却并非科班出身。吴鸿是在1985年从部队退役后才开始进入出版行业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成都书业的二渠道很火,不光是图书销售做得好,就连出版都做得让人刮目相看。当时,只要你有好的选题,哪怕只是一个书名和简单的内容介绍,就有出版社愿意出版、发行。当然,在这种情况下,图书质量也是良莠不齐的。

尽管如此,吴鸿还是策划出系列的名家作品选集系列,从一些名家的散文、小品文、随笔中精选出部分作品编辑成册,很受市场欢迎。当《台湾诗人十二家》在媒体连载广受欢迎时,他敏锐地发现港台作家在大陆出版的作品极少,就通过各种渠道将这些作品介绍过来出版,引起读者好评,“原来港台作家创作的是这样的内容。”这可以说沟通了文学出版与交流。

实践出真章。从出版实践中,吴鸿不断发现出版的新趋势,创新为作者服务。四川的出版社作为地方出版社,在作者资源、出版经营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不少出版社在北京设立分社,统筹出版规划。即便是如此,也还需出版人有长远眼光,集中优势出版资源,从而在市场中占领相应的份额。

2012年,在担任天地出版社副社长时,吴鸿策划了一套“读书风景文丛”图书。虽然阅读类图书小众,也还是前后加印了4次,成为当时的出版亮点。同时,吴鸿广泛联系作家队伍,保证了出版高质量进行,如流沙河、王蒙、阿来、虹影、张广天、韩少功、陈忠实、李浩等作家的新作,多由其经手出版。这些作品让人眼前一亮,在市场上取得很好的效益。

同时,吴鸿的格局大,也体现了出版情怀。他不只是重视名家新作,还注重本土作家的作品出版。他与作者做朋友,这让人想起北京出版人沈昌文的“吃喝玩乐”,与作者交朋友。在吴鸿的出版词典里,作者是最重要的资源,他与作家们打成一片,将一部部书稿细细打磨,尽力通过各种方式让图书以最佳的方式呈现。对那些有意思又有趣的读物,给予更多的关注。他的做法赢得了作者的尊重,“出版不只是出书,而是以书籍的方式承载更宽阔的文化。”

优秀的出版人不仅要有市场意识,也要有社会责任感。吴鸿在做图书出版的过程中,两者兼顾,他策划出版的“老成都”系列作品,多次再版,广获好评就是最好的证明。在工作中,他熟悉不同的作家写作风格,在做选题策划时就可以让作者发挥出最大的写作潜能,这样的图书一经出版即受到市场的欢迎。

爱书、懂书,再加上热爱写作,让吴鸿在做出版时多了识见与价值认同。他知道作者的需要,更清楚如何将一本书打造成优秀的出版物。如李牧雨的作品《白马可心的星空》,经过四川文艺出版社的精心打造与推广,入选中宣部2016年“优秀儿童文学出版工程”;松鹰走社会派推理路线的作家,他的作品一经推出,即赢得了读者。

在吴鸿的眼里,书籍是不是能做得好,与编辑思想有着密切关系。而这也跟他日常关注出版前沿有关,尤其是海外的出版信息,他极为关注,这就让他拥有了敏锐的观察视角。在梳理吴鸿出版的作品时,总让人想到王云五、邹韬奋、张元济等在出版领域所做的贡献。吴鸿最终因英年早逝没有达到这些出版人的高度,但在四川出版中,也还是抵达了一定的高度。

今天,我们很难将吴鸿的出版哲学用一句话来概括,但他的出版实践印证了自己的出版哲学:识别书稿的价值,出好书才是王道。当我在翻阅他经手的一部部图书时,仿佛看到他为书籍忙碌的一生。在书籍的世界里,他孜孜以求,不断进取,从而在出版的路上越走越宽广,成就了出版梦想,也赢得了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