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成均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宇君

舂米浸泡用石磨磨出米浆,取葡萄井井水调制石灰水,倒入碱水、米浆边搅拌边熬煮,等待冷却定型后淋上红糖水便可食用……这是4月24日,记者在长宁县双河镇义务教育学校初三年级文化体验课程上,看到师生们制作四川著名小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双河葡萄井凉糕的过程。

双河镇有一口独具特色的井,古称“嘉鱼清泉”,建于清同治八年,至今保存完好。因该井内泉水清澈见底,井中不时有气泡冒出,形似串串葡萄,因而得名“葡萄井”。

史料记载,上溯至清朝光绪年间,双河人就利用传统制作技艺制作凉糕,当时人们喜用葡萄井水制作凉糕,因此双河凉糕便有了另一个独具特色的美誉——“葡萄井凉糕”。双河凉糕集“凉、甜、绵、嫩”为一体,风味独特,堪称一绝。

“葡萄井中水常年保持16摄氏度,冬暖夏凉。水中含有大量氢氧化钙,可以和米浆中流离的羧基结合,帮助凉糕更好凝固,使口感更佳。”初三一班学生杨雨姗边做边背。学习双河葡萄井凉糕的制作方法,“书本理论与动手实践相结合”,是她每周最期待的课程之一。

初三二班学生叶振鑫直言,在参加课程之前,他并不知道制作双河葡萄井凉糕所用的本土产“贵朝2号米”,与普通籼稻米在淀粉、蛋白质含量上有什么区别。学习后得知,不同品种的稻米,性状会有很大差异。这样一堂课,在他心中埋下了将来进一步学习农业知识的种子。

“之所以引非遗文化进课堂,在学校里开设凉糕制作课程,是希望让乡镇学校的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培养动手能力、传承非遗技艺、感受浓浓乡情,不忘自己的‘根’。”长宁县双河镇义务教育学校校长、高级教师费清祥告诉记者,当若干年后孩子们走上工作岗位,当初课堂上学习的文化知识也许不会全然记得,但非遗文化的无限魅力,一定会在他们心中,留下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