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考察调研,他强调,“成都平原自古有‘天府之国’的美称,要严守耕地红线,保护好这片产粮宝地,把粮食生产抓紧抓牢,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本刊记者走进永丰村,以季节为切片,通过春、夏、秋、冬的蹲点采访,报道永丰村承载总书记关切、迈向全面振兴的发展动态,记录干部群众在乡村振兴路上的辛勤与汗水、喜悦与困惑。

文/《四川党的建设》全媒体记者 薛萍 李伟 杨文娟 刘艳梅

汽车行驶在平坦的乡村道路上,车窗外,一大片高标准农田铺展在晨曦中,平整如镜,溢彩流光。

打开车窗,川芎独特的清香和着花香、泥土香一股脑儿地钻进鼻腔,让人忍不住深呼吸。呼啸声传来,一列高铁列车在田野上方疾驰,与美丽村庄、现代农田相互映衬,构成一幅欣欣向荣、和谐发展的生态画卷。

汽车逐渐减速,房舍白墙上,“永丰永丰,永远丰收”8个红色大字显露出来。永丰村到了!

秧盘运输机高效运输秧苗。图/侯建明

粮食计

“良”方、大户与抉择

这不是一个寂寂无名的村庄。高铁之侧,良田之畔,它曾多次出现在媒体的报道中、参观者的镜头里,受到广泛关注。

下车后,我们直奔村委会对面的农田。找到永丰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李雪平时,他正和往常一样在田间“巡逻”。作为村里的“田长”,李雪平每天要到田间查看作物长势、守好高标准农田设施,这是他“雷打不动”的任务。

守好良田、种好粮食是永丰村的“第一大计”。这个拥有一百多年水稻种植历史的村庄,耕地达6560亩,土地流转率达96%,近九成种植水稻,还建有全省规模最大的水稻新品种新技术中试基地。“多种粮种好粮,永丰村不仅要带头干,还得有‘良’方。”李雪平说。

今年永丰村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有哪些“良”方?“良种、良机、良田、良制……”李雪平掰着手指数了起来。

说话间,一辆耕地机迎面驶来,开进休耕的农田里。巨大的铲斗在田地间“跳跃”,机器轰鸣声在田野上空回荡,没过多久,原本坑坑洼洼的田地已然平整。

现代化的农耕场景让人心潮澎湃,但永丰村春耕备耕的“十八般武艺”远不只这些。

沿着李雪平手指的方向,我们来到一块正在作业的秧田。一条长长的轨道向田中间延伸,滑轮转动,秧盘通过传送带运送到几名农人手里,随后被整齐地码放在田中。

“这是秧盘运输机。”正在指挥作业的一位中年汉子向我们介绍道,“以前没有秧盘运输机,这田里摆秧盘常常要站几十上百号人。”

这是王元威。作为村里最大的种粮户,王元威牵头成立了眉山市一心农机专业合作社,在永丰村及周边村里流转了3500亩土地。

3500亩地,怎么种得过来?面对记者的疑问,王元威没有解释,而是带着我们往一心农机专业合作社走去:“现在正在育秧,走,我带你们看看‘新伙计’。”

王元威口中的“新伙计”,指的是全自动育秧流水线:一个个空秧盘被工人依次放上传送带,装土、洒水、播种、覆盖等工序完成后,机器人的机械臂将秧盘夹起,整齐地码放成摞,随后由叉车运送到恒温智能暗室催芽。

“这套自动化育秧流水线和码盘机械臂花了30余万元,大大提高了育秧效率和秧苗成活率。”王元威介绍,利用新技术生产的秧苗质量好,而标准化的秧盘也更适合插秧机栽插,大幅缩短插秧时间,很受农户欢迎。

“从3月至今,我们已经生产了十多万盘育秧盘!”王元威说,“预计育秧还将持续一周,整个春天育秧约20万盘,能满足1万亩以上农田的秧苗需求。”

让王元威欣慰的是,除了“良机”的助力,他的合作社今年还迎来一位“生力军”。王元威的儿子王海聪即将大学毕业,小伙子放弃了大城市的就业机会,拿定主意回永丰村和父亲一起种粮。这个春天,他已经奔忙在春耕现场。对他来说,实践就是最好的老师。

对此,李雪平也由衷地感到高兴:“只有更多懂知识会技术的年轻人回归乡村,我们的米袋子才能更鼓,我们的土地才更有希望。”

和煦的春风吹拂田野,一座依田而建的小院子映入眼帘。这是去年成立的“中国农技协四川东坡永丰水稻科技小院”,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马均教授入驻这里,试验新品种、推广新技术,为永丰村培养农技人才。

“有科技、人才助力,种粮一定会越来越有‘搞头’。”李雪平告诉记者,今年,永丰村通过园地退出、林盘整理新增100亩耕地,全部都建成了高标准农田,“严守耕地红线,抓好粮食生产,作为‘天府粮仓’示范区核心样板区,我们种粮有底气也有信心!”

永丰村高标准农田里,农作物长势喜人。图/张磊

增收计

“丰收里”、乡村“CEO”与研学

从水稻科技小院出来,我们来到一处川西民居风格的三层小楼,门口悬挂着“村史馆”“永丰特产超市”“农耕文化大讲堂”等标牌。

一个头戴草帽、面庞黝黑的青年带着一群参观者走了过来,一边走一边介绍:“我们坚持以党建引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大家现在看到的项目,就是我们盘活了原有闲置资产建设的‘丰收里’综合服务中心……”

说话的是永丰村驻村第一书记张锐,这位毕业于北京大学的眉山市委组织部干部,从2023年8月开始,接过前任第一书记刘超的驻村“接力棒”,在村里扎下了根。

漫步“丰收里”,参观人群兴致盎然。在一楼的供销社货柜前,“永丰大米”和“永丰米露”备受关注。“这些特产可以邮寄吗?”有人问售货员,得到肯定答复后,满意地留下了地址。

送走远道而来的客人,张锐赶回村委会办公室,猛喝了几口水,“最近平均每天有六七拨客人到村里来。”

“去年热度还要高一些,多的时候每天十几拨,全年接待量突破了三十万人次。”李雪平补充道。

拓展业务、增收致富,是永丰村的发展大计。在守好村里“米袋子”的前提下,如何鼓起村民的“钱袋子”?这是永丰村村“两委”干部一直思考的问题。

招聘乡村“CEO”,是永丰村对未来发展的一次“试水”。2023年,邓凯从来自全国各地的17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永丰村首任乡村“CEO”,负责永丰供销社、永丰商贸公司等村办企业的运营。

开发旅游步行小环线、打造特色农家餐饮、研发农耕文化主题的研学课程,推出永丰米露、米花糖、手工水豆豉等特色产品……“CEO”进村,为乡村带来了新活力。

2023年,永丰村集体经济收益超过102万元,与2022年相比,实现了翻倍。虽然有了突破,但村里也清醒地认识到发展的薄弱点:产业发展路子不宽、“造血”能力不足……“只有持续探索新思路、新点子,才能拓宽村集体经济增收渠道。”张锐告诉记者,开发新产品、拓展新业态将是今年永丰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点。

“我们最新推出的春耕研学就特别火爆。”张锐介绍,为了延伸服务,今年村里丰富了研学内容,推出“四时农耕”和“高新农业”两个主题,吸引了许多研学人群。

与此同时,永丰村还在产业发展方面不断加强与外界的互助合作:与四川农业大学联手,在永丰村示范种植“红香糯”大米,联合开发产品;引入社会资本,发展名师工作室、特色手工坊、主题露营等。“永丰村集体经济收益实现倍增,这是我们今年的新目标。”张锐说。

和美计

红马甲、庭院与广场舞

明媚的阳光下,一群身穿红马甲的村民从村委会门前走过。

“这是我们村里的永洁清扫志愿服务队。”张锐向记者介绍,每月逢“10”的日子,村里都会组织开展集中清扫志愿服务活动,村里的老党员、老干部、文明家庭成员特别踊跃。

为了让村民腰包“鼓起来”的同时精神也“富起来”,永丰村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载体,组建了永丰宣讲、永乐文化、永洁清扫等6支志愿服务队伍。这些村民身边的志愿者,成了文明新风的传播者。

跟着志愿者的脚步,我们沿着水泥路向村庄深处进发。一路行来,白墙黛瓦的民居错落有致,房前屋后花繁果硕,如诗如画的乡村图景令人沉醉。

志愿者们一边走,一边拿起扫把、夹子、垃圾袋等工具,对村道两旁的落叶、杂草进行清扫。熟识的姐妹一边干活一边闲话家常,欢声笑语不断。

一个面带笑容、动作麻利的阿姨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阿姨您看着面熟,我们在哪里见过?”

“是不是在村委会那个大屏幕里见过我哟?”

阿姨名叫李俊花,今年62岁,已经当了多年的志愿者。李俊花自豪地向记者表示,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村里和村民交流时,她就站在第一排。“总书记特别和蔼可亲,他说的那些话,让我到现在心里都还暖暖的。”李俊花说。

清扫活动结束,李俊花邀请我们到她家坐坐。她家是一座装修精致的三层楼房,房前各色花草争奇斗艳,右侧小菜园里蔬菜肆意生长,养殖区的鸡吃饱后正悠闲散步,农家小院里的幸福生活在这一刻展现得淋漓尽致。

“我们村家家户户都重视‘打扮’庭院,种花种草,环境美着呢!” 李俊花热情地端来自家的橘子让我们品尝,“不仅环境美,邮局、超市、快递站也有了,不出村就能办好事,满意!”

打造和美乡村,是永丰村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有效抓手。“我们坚持以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促进乡村振兴,通过发动村民刷新乡村‘颜值’、建好线上线下服务阵地等,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带领群众共建美好家园、共享美好生活。”李雪平说。

“老百姓的事,要实实在在干,干一件是一件,干一件成一件。” 李雪平一直记得习近平总书记离开村子时的嘱托。“今年,村‘两委’将坚持认真办、马上办、想法办、依法办的‘四办工作法’,实实在在为群众谋利益、办实事。”李雪平告诉记者。

傍晚,永丰村文化广场上响起了动感的音乐,喜爱跳舞的人们很快聚拢起来。“今天我们的主题是:蹦迪!”两个妆容精致的年轻女孩带着大家一起舞动身体,歌声、笑声、音乐声此起彼伏,永丰村进入了欢乐的海洋。

暮色降临,我们驱车离去,广场上的音乐声仍在继续,永丰村的新故事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