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鸣梁  李立平

水利厅召开水利“5+1”基础工作总结验收会。  罗玉文 摄

4月25日,四川省水利厅召开水利“5+1”基础工作总结验收会。截至目前,我省已完成都江堰渠首、锦江、青衣江、琼江的数字孪生流域(工程)先行先试建设任务,初步构建起水利数据综合管理平台与水利大数据可视化平台。同时,在全国首个实现河湖“清四乱”数据成果部省互联互通,构建起省级“四预”平台和河流洪水风险分析模型,完善了流域数据底板,以“大水调”开展水库优化调度,实现山洪灾害危险区分区分级管理,全省水生态监管和水安全防御能力实现大提升。

上述成绩的取得,是四川推进水利“5+1”基础工作的重要成果体现。2021年以来,水利厅针对水利基础工作不扎实,基础情况和基础数据掌握不深入、不系统的问题,以及建设数字政府、数字孪生水利的要求,把水利“5+1”基础工作(水文、水资源、水生态、水安全、大中型灌区信息化+水利信息化)作为新时期四川水利高质量发展“3226”总体工作思路六项重点工作之一。

经过近几年的加快推进,水利“5+1”基础工作具体成果有哪些?又将如何推进新时期四川水利高质量发展?

看成果

共形成10261项成果,6类67方面海量数字化成果

水利厅党组系统谋划、高位推动水利“5+1”基础工作,截至目前,涉及的20个项目已累计安排、完成投资16.1亿元,其中16个已完成(15个已完工验收),1个基本完成,3个加快推进。

在具体成果方面,水利“5+1”基础工作共形成10261项成果,其中9915项实物成果,6类67方面海量数字化成果,279项其他成果(标准、技术指南、技术方案等),建设项目总体完成,试运行效果好。

都江堰渠首数字孪生平台。  水利厅供图

“水利‘5+1’基础工作的实施,为我省加快发展水利新质生产力,加快水利行业建设大工程、深化大改革、推进大发展提供有力的基础支撑。”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通过实施水利“5+1”基础工作,我省的水文监测站网、水库水雨情及地下水监测站网、水保监测站网、灌区监测站网等4类站网持续完善。其中,我省建成了西南地区首个省级水土保持监测机构直属管理的水土保持监测实验中心;推进大型灌区“物联感知”体系建设,建成计量、水情、水质、工程监测设施2468处…

看应用

全面提升业务能力,初步构建水利新质生产力创新体系

基础数据是信息系统运行的基础,水利系统也不例外。通过实施水利“5+1”基础工作,我省水利基础数据采集实现大提升,形成了水文、水资源、水生态、水安全、大中型灌区五类数据。

通过加密监测站网,完善水位、流量、雨量、蒸发、泥沙、水质等水文监测要素,接收处理水雨情信息增加7倍;形成了全省158条重点河流及 557个管控单元水资源基础要素、33378处取水工程及 13922个用水对象基本情况、地下水监测、水库雨水情测报及安全监测等方面数据……

这些基础数据将发挥什么作用?

“只有把水利基础数据搞准,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才能做出科学的决策。”据水利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水利“5+1”基础工作试运行以来,正逐步发挥其功能作用。

以水文基础工作项目为例,2023年报送水情信息152亿条,发布江河水情预测预报预警9102站次,有效应对17轮强降雨、40条河流46站次超警超保洪水;科学调度江口、武都、红鱼洞等水库,拦蓄洪水7亿立方米,成功应对主要江河洪水30余次。

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水利“5+1”基础工作的实施,进一步摸清了四川水利家底,装备了一批先进设备,形成了一批高新技术,构建了一批标准和指南,全面提升了业务能力,初步构建起四川水利新质生产力创新体系,为驱动四川水利高质量发展夯实了基础。